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登 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23.本诗写诗人在 (季节)微雨中,登楼野望山中淡远景色;表现了诗人时有余暇的 的心情。

24.三、四两句历来就有人称道,结合诗句请你谈谈这两句的妙处。

23.秋天(日)    安闲愉悦

24.三四两句之间的关系是比喻。第三句写实,但避开色彩,抓住“浅深”来写;第四句虚写,以“江南”的“水墨图”来表现”山色”的清逸潇洒,虚实相生,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一空结合内容“雨映寒空”等即可知道为秋天,平时注意积累关于秋季特点的语句。结合“闲”可知诗人内心的安闲,“江南水墨图”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愉悦。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 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 远的联想。解读此题首先要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从中得出诗人所流露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①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2.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

1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12.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13.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题型为 “诗眼”题。本题“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答题角度为“内容”“ 技巧”两个方面,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本题简单只要带着诗眼描述景象即可。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要注意,一是要与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思考,一般来说,具体某一两句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二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诗歌前六句纯然写景,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比如本题中的“老”,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漫游蜀中时作。

14.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

15.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14.秋季,高风.黄叶等意象。(每个一分,共三分)

15.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1分)作者俯瞰秋天的长江,水流平缓如悲伤凝滞般不动,映射了作者羁旅在外的惆怅,触动了作者归家的愁思。(2分)直抒胸臆后,作者描写了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意境开阔,思绪无穷。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概括了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中,景物描写一般都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起着衬托作用,所以答题时,可先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再由景物描写所起的衬托作用来答出作者情感。如诗歌最后两句渲染了秋季凄凉的气氛,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凄寂心情及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关键词,运用联想和形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长江悲”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伤;“万里”道出了路途遥远;“念将归”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高风”“黄叶”以深秋凄凉的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凄凉,由此可联想到诗人漂泊天涯.孤寂凄凉的旅愁归思。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5分)

25.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4.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2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分)。

25.(3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3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形式上,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内容上,使感情充分抒发,感染力强。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蒹葭、白露、水流等,然后分析画面特点,这是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尽管道路艰难,但“溯游从之”,不能阻挡准寻得脚步,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卧 病

许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朝天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16.简要赏析颔联中“空”字的妙处。

1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空,徒然地,白白地。薇蕨在家乡白白地生长,自己却无法看到,表现有家不能归,思乡的苦闷无奈之情。

17.①孤独失落之情。病中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 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或答送客依依惜别之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解释字的含义,然后解释在语句中的含义,然后解释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17.

试题分析: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独”“空”“还家”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独”“空”“还家”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5.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16.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5.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6.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 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答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明确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修辞。

16.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恶风”“黄流”“空荒”“待残更”“今头白”“不尽”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恶风”“黄流”“空荒”“待残更”“今头白”“不尽”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唐)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昔游。

内史旧山①空日暮, 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②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注:①旧山:寺院创建人兼内史的故居。 ②播迁:即流放远谪之意。诗人正蒙冤受屈,远谪南荒。

12.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13.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2.(1)首联写了游寺的总体印象:掩映在丛林里的幽静禅房,门内延伸着一条曾经踏过的满布苍苔的旧路。(2)颔联侧重写寺内的重点文物。(3) 在写景中融入了感情的色彩,萧内史的故居在夕阳里冷落,而当年种植的古木如今也以萧瑟的秋容与人相对了。其中,“空日暮”“向人秋”两句的凄凉景象,反映出诗人此时悲苦落寞的心境。

13.尾联写出了诗人蒙冤受屈,远谪南荒,重游旧地,而引起的愁苦抑郁之情。尾联用委婉而又含有讽刺意味的笔法,将内心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用温婉含蓄的语言道出。明明是被诽谤,蒙冤遭贬,却还要说是明主的恩遇,其中的不满与讽刺显而易见。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首联概写游寺开始的印象。先是掩映在竹丛里的幽静禅房,门内延伸着一条满布苍苔曾经踏过的旧路,今昔不同的感慨油然而生。次联描绘寺内的重点文物。寺院创建人萧内史的故居(旧山)正冷落在夕阳里,而当年种植的古木如今也以萧瑟的秋容与人相对了。“空日暮”,“向人秋”两句的凄凉景象,写景中融注感__彩,反映出诗人此时悲苦落寞的心境。既是重游,又属雅土,寺僧定然相识,少不了一番款待。腹联便转写主客酬对的场面和诗人感情起伏的心态。上句写在桂花飘香、月明如素的禅房里,摆设斋宴,宾主洽谈,谈论人生世相、浮云富贵一类话题,诗人原本沉重的心情,暂得宽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三个角度:①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②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或通感;③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五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有时还有设问、反问)。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 法);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 法的(阐运用);此手法具有怎样的效果,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解答本题,可以先找出诗歌首联和颔联所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如何来写的及其效果是什么。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达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播迁”,即流放远谪之意。明明是被诽谤,蒙冤遭贬,却还要说是,明主的恩遇,其中的不满与讽刺显而易见。“白云”是借用梁人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诗意,陶诗拒绝梁武帝诏他出山,后来竟获恩准,而诗人此时眷恋白云,却欲留不得。“何事欲相留”,是问白云,问寺院中与尘俗的僧友:“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心中有数,白云、僧友也未必不清楚。“明主意”三字,也带有几分忠爱之思,说明诗人心中还有一定的儒家“诗教”影响,因此能将内心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用温婉含蓄的语言道出,更觉悱恻动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可以抓住作者此时的境遇以及表达情感所使用的词语来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青袍”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1)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

(2)本诗第三联“草绿湖南万里情”句中的“情”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1】①第一句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②作者写景调动了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比如首联描写“水国春寒”,阴晴不定的感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又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景物,“细”的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③运用一连串“景语”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颔联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每点2分)

【小题2】①前两联,“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②颈联中“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③尾联 “青袍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字,表明了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情。(一点2分,两点4分,全对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写景手法: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与鉴赏,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从题目《送严士元》可知是送别诗,有依依惜别之情;从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包含了多少读书人的愤激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每个特点1分,答出4个特点即可得4分)

(2)①以动衬静。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段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应着重抓能表现“春晚”的特点的词句。像“花去”“路静”“幽寻”等关键词语。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前三联着重表现“半山”静谧的环境,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留下一片“好音”。由此可以得出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从诗句本身出发,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4.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3.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

14.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解析】

13.

试题分析:首先围绕重点的意象进行景物描绘,再概括意境的而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4.

试题分析:注意一般的诗歌的情感是什么,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诗歌的格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