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1),三黜名惭柳士师(2)。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3)东过连山(4)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1)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2)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3)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4)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

(2)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被贬远地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再次贬放远地;友人分别在即。

(2)典型景物衬托。看空中回雁,闻岸边猿啼,凄凉之景中烘托离别悲愁;视听结合,上句描绘诗人与友人站在荒郊看大雁消失,下句写正在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视听结合,意境凄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一“随”一“遇”,极目远望,“回雁”见行见逝,自己想随却不能随之,正在痛苦,却遇“断猿”之声,动作及心理描写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

(3)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第一句写贬谪十年才被召回,第二句写再次被贬,且二人又要分离。这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概括诗歌内容类的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设题的范围及概括的方向。比如本题中,“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首联”是设题的范围,“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这是概括的方向。然后分析首联,理解其大意,再依据事件概括出二人的人生境况即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这两句的意思是“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比如本题中,可以从选材的角度、感官的角度、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的情感。从诗歌标题可以看出题材——赠别诗,作为赠别诗,自然要表达离别的不合之情;从颔联“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来看,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__。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尾联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中,是问全诗的思想感情,故考生应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意象以及使用的典故来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①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 ② 分付:交给,安排。

13.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4.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

13.借景抒情(连用多个意象创设意境——列锦、列词、白描)的手法。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

14.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或:凄凉不断)。(3分+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角度,该以角度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写景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7.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18.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BD

18.①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②尾联运用典故,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17.

试题分析:B.送别时为秋天,因为第二句“若为秋月听猿声”意象“秋月”可知是秋天。D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3.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14.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3.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14.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大宋江山早已沦入敌手,多少遗民像云归深山,隐姓埋名。我的泪水已洒尽,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对满林月明。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③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④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__的悲痛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诗句来体会,颈联和尾联: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逐渐飞尽,只有吹幽怨的排箫来打发这长夜沉沉。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16.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7.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16.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17.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③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 “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 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 作用”。诗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喻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答题时,首先点名手法,接着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7.

【试题分析】题干 “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内容的能力。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突出情感方面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情感方面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

20.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秋”字写景的?请试作分析。

21.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20.抓住秋天的典型意象描写秋景:黄叶满地,古木萧瑟,寒花凋零,幽泉断断续续。突出秋天凄寒荒寂的特点。

21.诗人借用庄子“机心”典故,表明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可是野鹿见了我为何还要惊恐呢?其实是故作旷达之语,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孤独忧愤的心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找出诗的颔联和颈联,然后筛选出描写的景物,例如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可参考几个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等进行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8.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19.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18.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19.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②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象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关键词含义的鉴赏能力。这也属于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一种题型,解答此题,要县从整体上感知并感悟诗歌整体意境,然后联系“霜”所在语句的具体语境,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作答。例如,由“十”可知,此处有年的意思;联系“故乡”可知,此处的“霜”应从其冷清、肃杀氛围角度体会其客居时间之久,思乡之浓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抓住“客”字理解 “客中怀抱”一句的大意,读后可知,诗人久居在外,必定有返乡之念,然后再联系“归心日夜忆咸阳”“并州是故乡”从作者的思乡心态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14.“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此句描写的是小孩子慢慢靠近花朵轻拈蝴蝶的景象。其中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拈”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作为炼字的题目,考生需先筛选出诗句中传神的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数词、叠词等),再结合句子加以解释,最后分析这个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例如本题中传神的字“拈”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诗歌注释、标题、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全诗情感,再结合诗句逐点分析。例如本题,从前三联即可看出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6.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7.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6.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7.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注】 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胱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8.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17.BE

18.“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根据对诗歌内容及意境的感知与体会,仔细辨识选项的分析是否符合诗歌内容。B项,“相接”精神想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所以选BE。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18.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要分析“摇”“滴”二字看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读后可知,运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将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