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水村闲望①

俞紫芝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此诗作 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②桡:原指桨,这里代指船。③赊:在此为语助词。

15.诗歌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描绘了诗人在秋日水村闲望所见的恬静、优美、朦胧的画面。(恬静、优美、朦胧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词,即得2分)②沙滩上泊着小船,隔岸草木凄迷萧疏。翠鸟卧眠在荷叶下,白鹭栖息在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茫,酒旗招展,构成了一幅恬淡、宁静、朦胧、优美的画面。(结合诗句描述完整、准确3分,不完整、不准确酌情扣分)

16.①前三联借景抒情。借水村闲望的宁静祥和的田园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悠然闲适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②尾联直抒胸臆。通过感叹如画的美景无人描绘,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进一步表达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富有朦胧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诗歌前六句描绘了诗人在秋日水村闲望所见的恬静、优美、朦胧的画面,由此表达诗人内心的悠然。尾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4.B

15.C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这是考查对诗句的理解,B项中“”表述错误,首句的意思“幽居之处少有邻居”,并非自小就有邻居作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诗歌写景之作用1.出现在诗歌的首句,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也创设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传达出离别时心情的沉重。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徘徊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不仅写出了左迁路途的艰辛,也创设了苍茫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被迫远行的悲伤。

  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写环境幽寂,而非凄楚,这正是作者追寻的,因为此处可以“安禅制毒龙”。3.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诗歌中也常见反衬,这点需要通观全诗反复甄别。如《桃夭》“桃之夭灼灼其华”句,以桃花的艳丽烘托新娘的娇美。再如本诗中“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句,以环境的幽静来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句,以环境的苦寒暗示战争的严酷和将士们报国的雄心。因为环境越艰苦,越能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C项中“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述错误,诗前三联叙事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引起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一联“幽”字至多暗示出作者隐士身份,并未明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本题中“鲈鱼堪脍”。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罗邺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小题1】诗中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在抒情上有何特色?

【小题1】描绘了秋天黄昏时,江边红蓼花开,水天茫茫之际,新来的大雁从沙洲飞起的情景。整幅画面境界开阔,显得冷清、苍凉。

【小题2】借景抒情,借想象中故乡的情景来抒发思乡之情;不是直接写自己思念亲人,而是借写故乡亲友在思念自己来抒情;通过问句,增强抒情效果。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题关键词“画面”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暮天”“新雁”“汀洲”“红蓼花开” “水国”表季节的词“秋” 描绘了秋天黄昏时,江边红蓼花开,水天茫茫之际,新来的大雁从沙洲飞起的情景。整幅画面境界开阔,显得冷清、苍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句在抒情上有何特色?”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抒情上有何特色”, 是考查考生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本诗借想象中故乡的情景来抒发思乡之情;不是直接写自己思念亲人,而是借写故乡亲友在思念自己来抒情;通过问句,增强抒情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借景抒情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别孙信道

宋·陈与义

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

极知身有几,不奈世相违。

岁暮蒹葭响,天长鸿雁飞。

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

注释:①本诗作于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诗人当时因避乱正流寓湖南潭州(今长沙)。孙信道,作者友人。②“千年鹤”:《搜神记》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身化千年鹤归辽。”③《左传》所引古人的话“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14.“鸥仍去”“鹤未归”在诗中有何深层含义?对全诗有何作用?

1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4.含义:①“鸥仍去”,古人往往用鸥盟代表朋友之情。作者这次和孙信道相遇,是在客中;相别,也在客中。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相见难期。“仍”字写出友人的远去,二人终当相别,表现出深深的无奈。②“鹤未归”化用丁令威化鹤归回辽东的故事,写自己也耽于时局飘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鹤,长期无法回到故乡。

作用:首联写与友人的匆匆而别以及自己的归期无望,营造了哀伤、无奈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5.表达了与友人别离的痛苦;自己飘流在外,思念家乡却有家难回的无奈;有志奋飞,报效国家,但世事相违,难能如愿的矛盾。

与友人离别的痛苦。首联,用“鸥仍去”,表示终当相别;用“万里”,以示行程之远。与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相见难期;尾联前一句点明不忍相别,而又不能不别的异乡送客的情怀。时局艰虞,何年再见,很难预料。所以临分之时,诗人不觉老泪之几乎湿透衣裳。

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无奈。首联写自己也如千年之鹤飘流在外,长期无法回到故乡;颈联写分别之际,已届深秋,以“鸿雁飞”表示自己有怀归远引之思。“天长”句,表明思归之心切。

有志报效国家却难能如愿的矛盾。颔联前句用《左传》引用的话,表明自己应当早做决定以不负此身,不致有岁月蹉跎之叹;后句表白自己也有志奋飞,寻求报效国家之路,但世事每与心志相违,难能如愿。

【解析】

14.

试题分析:开头两句说:“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作者这次和孙信道相遇,是在客中;相别,也在客中。当时金兵不断南进,长江中下游一带,遍野烽烟。前二年金兵就掠过岳州(今湖南岳阳),所以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会晤难期。首句用“鸥仍去”,表示终当相别;用“万里”,以示行程之远。古人往往用鸥盟代表朋友之情,以鸥波不定,显示友人之远去。孙信道是作者的旧友,故有“鸥仍去”之感。次句写自己也飘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鹤,长期无法回到故乡。这句用丁令威化鹤归回辽东的故事,但用意不同。丁令威化为千年之鹤,归来所见是“城郭如故人民非”,作者在乱离中,不仅归来无望;纵使归来,城郭人民,都以不同于往昔,何况作者的故乡洛阳又入于金人之手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鉴赏诗句的含义,第二问考查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根据作者、写作背景、表达主题分析诗句的内容,如诗句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要在分析中指出来。然后再分析其结构作用。注意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后分析对表达的主旨、情感的作用。

15.

试题分析:《别孙信道》是南宋诗人陈与义的作品,作于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诗人当时因避乱正流寓湖南潭州(治所在今长沙)。在和友人孙信道分别之时,写下此诗,表明乱离中在异乡同知心朋友别离的痛苦。作者知道和友人客地相逢,欲留无计;分别以后,会晤难期,开头用“鸥仍去”,表示终当相别;次句写自己也飘流在外,正如千年之鹤,长期无法回到故乡。第三四句:“极知身有几,不奈世相违。”前句用《左传》所引古人的话“畏首畏尾,身其余几”,表明深知怕前怕后,顾虑重重,非常不对,应当早做决定以不负此身,不致有岁月蹉跎之叹。后句表白自己也有志奋飞,寻求报效国家之路,但世事每与心志相违,难能如愿。作者也想早日离开湖南,但此刻尚未决定,因此在思想上不免矛盾。第五六两句:“岁暮蒹葭响,天长鸿雁飞。”前句写分别之际,已届深秋,所以用“蒹葭响”表示不久又有岁暮怀人之情。后句以“鸿雁飞”表示自己有怀归远引之思。这两句和起笔遥相呼应。“岁暮”句,预示别后之相思;“天长”句,表明思归之心切。结尾两句:“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前一句点明送别,表示不忍相别,而又不能不别的异乡送客的情怀。时局艰虞,何年再见,很难预料。所以临分之时,诗人不觉老泪之几乎湿透衣裳,而凄然神伤!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7.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18.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17.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18.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

17.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九重真龙”指的是马(也可借此夸赞皇帝),它一画出来,其他万古的凡马都黯然失色了。曹霸通过“意匠惨淡经营”,只用了片刻就抓住了天马玉花骢的神韵,画出的马令万古的凡马尽皆失色,有如真龙(古时认为千里马有龙的血统,又称龙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乌夜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①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2分)

14.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

13.

试题分析:第一问描绘图景画面首先要结合具体的意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加以展示,其次要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诗中描写了傍晚时归巢的乌鸦,目睹归鸦而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织锦女子,整个画面感伤凄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14.

试题分析:“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其实是考查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以从直抒胸臆、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反衬哀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对写法、细节描写、渲染烘托等角度考虑。从渲染烘托角度看,诗歌前两句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烘托下文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凄苦;从修辞角度看,第三句用典,最后一句比喻;从细节描写看,“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让人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分析抒情手法,首先要 点名什么手法,其次要分析怎样具体运用的,再者要分析手法的效果,比如抒发了什么情感,刻画了什么形象等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秋兴八首①(其八)

杜 甫

昆吾御宿②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③。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④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时年55岁,漂泊至夔州。②昆吾、御宿:汉宫苑名,在长安一带,诗人年轻时曾与诗友畅游该地。③紫阁峰:在长安附近,为终南名山。渼陂:湖泊名,传其水味、鱼味均美。④彩笔:相传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晩年又梦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自后作诗,再无佳句。后人因以“彩笔”指词藻富丽的文笔。

13.颔联的语序是颠倒的,请将其还原,并分析“香稻”、“碧梧”前置对表意的作用。

14.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13.“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将“香稻”、“碧梧”前置,①突出稻米之香、梧桐之美,②反映了昔日长安(唐朝)繁华丰盛的情景,③为诗歌所表达的“昔盛今衰”的主旨蓄势。[5分。语序还原,2分;表意作用,3分,每点1分。]

14.尾联中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句写自己往昔曾经依仗才华文气,意气风发,一心想要安社稷救黎民,一展壮志抱负,后句写而今满头白发,遥望长安,国家残破,流落漂泊,壮志难酬,满心凄苦,从而突出了诗人因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愤郁不平和伤感凄凉之情。(每联的内容概括各2分,对比1分,情感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词语的前置是为了强调,此题主要是强调稻米之香、梧桐之美,再结合诗歌的抒情方式分析“昔盛今衰”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突出前置的作用。

14.

试题分析:答出诗歌的诗人因时光流逝、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愤郁不平和伤感凄凉之情,分析手法时注意结合借古讽今的手法中常用的对比的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1),三黜名惭柳士师(2)。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3)东过连山(4)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1)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2)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3)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4)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

(2)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被贬远地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再次贬放远地;友人分别在即。

(2)典型景物衬托。看空中回雁,闻岸边猿啼,凄凉之景中烘托离别悲愁;视听结合,上句描绘诗人与友人站在荒郊看大雁消失,下句写正在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视听结合,意境凄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一“随”一“遇”,极目远望,“回雁”见行见逝,自己想随却不能随之,正在痛苦,却遇“断猿”之声,动作及心理描写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

(3)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第一句写贬谪十年才被召回,第二句写再次被贬,且二人又要分离。这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概括诗歌内容类的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设题的范围及概括的方向。比如本题中,“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首联”是设题的范围,“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这是概括的方向。然后分析首联,理解其大意,再依据事件概括出二人的人生境况即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这两句的意思是“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比如本题中,可以从选材的角度、感官的角度、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的情感。从诗歌标题可以看出题材——赠别诗,作为赠别诗,自然要表达离别的不合之情;从颔联“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来看,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__。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尾联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中,是问全诗的思想感情,故考生应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意象以及使用的典故来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①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 ② 分付:交给,安排。

13.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4.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

13.借景抒情(连用多个意象创设意境——列锦、列词、白描)的手法。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

14.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或:凄凉不断)。(3分+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角度,该以角度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写景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7.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18.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BD

18.①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②尾联运用典故,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17.

试题分析:B.送别时为秋天,因为第二句“若为秋月听猿声”意象“秋月”可知是秋天。D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