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苏 武

李 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13.“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说说句中“苦”的含义。

14.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3.“苦”既是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忍饥挨饿的生活之苦,也是“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对故国的思念之苦,更是归期无望的煎熬之苦。

14.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 “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

13.

试题分析:“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理解句子的“苦”的含义,要结合整首诗中苏武的经历进行。苏武被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却被扣留了下来。为了使苏武变节,匈奴人使用的很多办法,威逼利诱,苏武不屈服不动摇,手持汉节。最后,苏武被发配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在这里,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生活之苦自不必说,更多的是这种坚守的煎熬。“归心绝”对故国的苦苦思念,年复一年的绝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写苏武和李陵话别的情景。在匈奴,苏武和李陵结下了深厚个人感情,尽管一个坚持,一个投了降,但两人对大汉的情怀其实是一样的,李陵又何尝不怀念大汉呢?东归的路还很长很远,一路有风沙,一路有萧凉。上河梁悲怆话别吧,我也要眺望遥远的故国家乡。“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泪水打湿了青衫,两人彼此相望,没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无力的,其中的情感只有我们两人懂,心里血泪滚滚,是故国情怀,也是一别再无期了。苏武和李陵的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两人同样的故国情怀。此诗的最后四句深化主题,故国情怀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苏武与李陵融为一体,融合的基础看似友情,实则同样的故国情怀。主题就是这样深化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

17.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

18.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17.李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心情。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

18.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联叙事,看似平常,却有深意。诗人年轻时,国家昌盛,久闻洞庭大名,心向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而今,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已到暮年,此时登楼,不禁感慨万千。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抓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二是从诗歌的整体感知。第一种方法可以从李诗中找出“愁心去”“好月来”等,杜诗“坼”“浮”“老病”“孤舟”“涕泗”。第二种方法,可以看出李诗是乐观的,杜诗是悲怆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灵活性较大,可选出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诗句鉴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注意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文后各题。

武侯庙

杨慎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慙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注释①沄沄:水流淌的样子②慙cán,同“惭”。

20.“南阳祠宇空秋草”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含义一样吗?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

21.“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简析

20.前为“空剩”,后为“空有”,杜诗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富。“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满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21.“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分析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前为“空剩”,后为“空有”,杜诗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富。“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是两者的比较,需要分别分析,比较出不同。“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莫将成败论三分”,“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但是要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莫将成败论三分”,首先理解句意,三分天下并不代表他的全部功绩。意思相近的诗句,考查平时的识记,平时要注意积累。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3.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14.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13.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任答3点即可)

14.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5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分析时,考生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中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峡静”“滩声转”,显然是以滩的静更加突出江水的急和船的艰难,以静衬动。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从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视听结合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这两句,也就是这两个半联相结合,则至少可以看出有虚实结合(黄牛峡经想象写虚,白马江以眼前实景写实),对比(以韩的凶险对我的孤独),声色结合(滩声与树影)三点。单在“黄牛峡静滩声转”这半联中,作者就至少运用了1.想象,想象韩十四的船已经到了黄牛滩;2.以静衬动的衬托,以滩的静更加突出江水的急和船的艰难,行了好久都不见动弹;3.象征,以黄牛滩的艰险,暗喻韩十四此行的艰险和难以料定的前途。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由诗歌注释可知,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尚未评定。首联,作者直写安史之乱后,万事皆非,家破人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那种自古崇尚的天伦之乐,已经成为奢望。颔联,通过主客双写,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韩十四,此去江东前途未卜。颈联,虚实结合,以韩此行的凶险和我老来漂泊无依的孤独,尾联,大格局之下,各自找到亲人回家只能在口头上祝福,实际上是很难以实现的,“犹恐”与“万事非”对应。实际上,杜甫在这首诗中写的境界是很大的,“老莱衣”是自古写到今,“万事非”是空间上全小到大以至推向全国,我和君,通过对话,反映的是一种当时千害万户的普遍现象,“黄牛峡”和“树影稀”是用写景的多义性暗写国运之难和国运之漂泊无定,尾联则写了一种对前途和命运的推度,所以他绝不只是写的凄凄婉婉的个人送别,而在深沉的别情中蕴含了自己对大的战乱之后,人亡家破、世事艰辛、民苦国难的深深忧虑。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诗歌注释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后万事皆非,家破人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此种环境下,诗人对战争的愤恨,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更是难以抑制。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关键词从其它角度分析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这道鉴赏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阴 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曾出使金国,像苏武一样,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在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天才回到故国。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的时期。②迢递,高远的样子。

15.试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前两联的景物描写。

16.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15.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

16.表达了诗人长拘异国他乡,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年华已逝的感慨。“愁如海”说明诗难以把愁怀写尽,可见拘禁在外,远离家乡悲苦之深;“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无奈酒薄无力不能实现,更加深对故国的思念;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作结,既表达年华已逝的感慨,又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更加深沉。(结合诗句解析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赏析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先指出其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中已间接地告诉这首诗前两联所用的表现手法,那就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因此答题时,只需对此手法作出解说,即分析这两联诗句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而抒发的情感就是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本诗从内容上来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因此,要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要紧紧抓住诗的后两联,并结合前两联来分析。诗的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颔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诗人又何尝“诗穷”,“难将梦到家”则更是难堪,而酒又何尝“薄”?诗人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真是“酒无通夜力”,“梦短不到家”啊!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何其深沉。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释】嫫(mó)母:相传为黄帝的妃子,相貌很丑,但很有贤德。

(1)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揭示了什么主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前四句表现下层百姓的饥寒和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烂的对比;种田人种田与生活上难得果腹构成对比;织布女织布与无新衣可穿构成对比;后四句假设燕赵美女变成丑女,笑值千金变成笑不值钱之间的转化对比。(任意三点即可得分)

(2)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奢侈糜烂,劳动者饥寒交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2分),表达了诗人对上层权贵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首和后半首将下层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比”。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际情形对照,可称之为“推理对比”。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颇有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与鉴赏,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1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2.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景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13.前面直抒胸臆,表达__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 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后各3分,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感情2分,共6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答题关键词“意境”,抓住关键意象分析即可。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②结构上: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③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首联作用(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奠定情感基调,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不同。题干“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应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情感来分析。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抒情方式。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

【北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钩。

12.诗歌的一、二句,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2.①诗人通过沧江、天空、白鸥这些意象,②描绘了一幅.辽阔、静穆、澄澈、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江上秋景图。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晴空无云,澄澈如镜,一对白鸥上下翻飞,犹如飞扬的雪花,为空旷的秋江增添了几分生机。(意象1分,画面特点2分,描绘画面1分

13.①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②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4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意象,概括诗歌的内容。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意象是一个一个的名词事物,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一二句中的意象有沧江、天空、白鸥。题目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将意象放在诗句加以合理的想象,丰富完整画面。然后回答,通常先总体回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中间加上恰当的形容词修饰。再结合诗句,展开画面,具体描绘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

B.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梦抒情。

C.诗题为“春兴”,通过对写雨过天晴后成荫的杨柳和黄莺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D.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使作者感受到春的美好。

18.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CD

18.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春风”“乡梦”拟人化,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形象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春意盎然”不对,由“残花落尽”可以推测,应是暮春时节;D由“残花落尽”“吹乡梦”可以推测“春天的美好”情感分析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吹乡梦”;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春风”“乡梦”拟人化,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形象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