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2.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13.“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12.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13.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之“闲”似闲实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给出了提示“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考生只需到《暮春即事》中找出动静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行”写出麻雀飞行的影子投落在书桌上,“入”写出杨花点点飘到砚池的情形,这两句所写景物属于动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闲坐”写出人物__小窗闲读周易的情形,这是人物的静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分析“‘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应指出二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诗歌中来看,“闲坐小窗”时的诗人在读周易,甚至达到了“不知春去几多时”的境界,可见此时的“闲”是悠闲、闲适之态;“闲敲棋子”时的诗人正在等客人,客人是“有约不来过夜半”,诗人是因为无聊而敲棋子,这一动作中透露出的是他焦躁、急躁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2.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12.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13.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感情答到“闲适”“孤独寂寞”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结合诗句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分析用意要结合诗句的情感分析。如本题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0.颔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别具匠心之处?请结合诗句赏析。
11.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
10.运用拟人手法(1分),“河桥不相送”,别离固已难堪,又因病不能相送,更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友人远去,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11.因离别知己而怅惘;为故人被贬而感伤;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颔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别具匠心之处?请结合诗句赏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颔联运用拟人手法,“河桥不相送”,别离固已难堪,又因病不能相送,更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友人远去,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抓住情感关键字“嗟” “不相送”“远含情”典型意象“孙楚”“屈平”“龙泉剑”分析情感,本诗表达了因离别知己而怅惘;为故人被贬而感伤;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本题中“孙楚”“屈平”“龙泉剑”等。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8.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9.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白描: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19.①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的热爱(喜爱、向往),对百姓勤劳的赞美。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颔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9.
试题分析: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东驿”,即是湘东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的热爱(喜爱、向往),对百姓勤劳的赞美。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13.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2.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3.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不同。题干“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应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情感来分析。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题中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分析情感,“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 “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苏 武
李 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13.“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说说句中“苦”的含义。
14.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3.“苦”既是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忍饥挨饿的生活之苦,也是“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对故国的思念之苦,更是归期无望的煎熬之苦。
14.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 “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
13.
试题分析:“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理解句子的“苦”的含义,要结合整首诗中苏武的经历进行。苏武被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却被扣留了下来。为了使苏武变节,匈奴人使用的很多办法,威逼利诱,苏武不屈服不动摇,手持汉节。最后,苏武被发配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在这里,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生活之苦自不必说,更多的是这种坚守的煎熬。“归心绝”对故国的苦苦思念,年复一年的绝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写苏武和李陵话别的情景。在匈奴,苏武和李陵结下了深厚个人感情,尽管一个坚持,一个投了降,但两人对大汉的情怀其实是一样的,李陵又何尝不怀念大汉呢?东归的路还很长很远,一路有风沙,一路有萧凉。上河梁悲怆话别吧,我也要眺望遥远的故国家乡。“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泪水打湿了青衫,两人彼此相望,没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无力的,其中的情感只有我们两人懂,心里血泪滚滚,是故国情怀,也是一别再无期了。苏武和李陵的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两人同样的故国情怀。此诗的最后四句深化主题,故国情怀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苏武与李陵融为一体,融合的基础看似友情,实则同样的故国情怀。主题就是这样深化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
17.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
18.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17.李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心情。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
18.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联叙事,看似平常,却有深意。诗人年轻时,国家昌盛,久闻洞庭大名,心向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而今,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已到暮年,此时登楼,不禁感慨万千。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抓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二是从诗歌的整体感知。第一种方法可以从李诗中找出“愁心去”“好月来”等,杜诗“坼”“浮”“老病”“孤舟”“涕泗”。第二种方法,可以看出李诗是乐观的,杜诗是悲怆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灵活性较大,可选出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诗句鉴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注意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文后各题。
武侯庙
杨慎
剑江春水绿沄沄①,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慙②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注释①沄沄:水流淌的样子②慙cán,同“惭”。
20.“南阳祠宇空秋草”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含义一样吗?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
21.“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简析
20.前为“空剩”,后为“空有”,杜诗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富。“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满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21.“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分析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前为“空剩”,后为“空有”,杜诗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富。“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是两者的比较,需要分别分析,比较出不同。“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莫将成败论三分”,“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但是要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莫将成败论三分”,首先理解句意,三分天下并不代表他的全部功绩。意思相近的诗句,考查平时的识记,平时要注意积累。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3.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14.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13.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任答3点即可)
14.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5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分析时,考生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中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峡静”“滩声转”,显然是以滩的静更加突出江水的急和船的艰难,以静衬动。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从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视听结合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这两句,也就是这两个半联相结合,则至少可以看出有虚实结合(黄牛峡经想象写虚,白马江以眼前实景写实),对比(以韩的凶险对我的孤独),声色结合(滩声与树影)三点。单在“黄牛峡静滩声转”这半联中,作者就至少运用了1.想象,想象韩十四的船已经到了黄牛滩;2.以静衬动的衬托,以滩的静更加突出江水的急和船的艰难,行了好久都不见动弹;3.象征,以黄牛滩的艰险,暗喻韩十四此行的艰险和难以料定的前途。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由诗歌注释可知,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尚未评定。首联,作者直写安史之乱后,万事皆非,家破人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那种自古崇尚的天伦之乐,已经成为奢望。颔联,通过主客双写,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韩十四,此去江东前途未卜。颈联,虚实结合,以韩此行的凶险和我老来漂泊无依的孤独,尾联,大格局之下,各自找到亲人回家只能在口头上祝福,实际上是很难以实现的,“犹恐”与“万事非”对应。实际上,杜甫在这首诗中写的境界是很大的,“老莱衣”是自古写到今,“万事非”是空间上全小到大以至推向全国,我和君,通过对话,反映的是一种当时千害万户的普遍现象,“黄牛峡”和“树影稀”是用写景的多义性暗写国运之难和国运之漂泊无定,尾联则写了一种对前途和命运的推度,所以他绝不只是写的凄凄婉婉的个人送别,而在深沉的别情中蕴含了自己对大的战乱之后,人亡家破、世事艰辛、民苦国难的深深忧虑。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诗歌注释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后万事皆非,家破人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此种环境下,诗人对战争的愤恨,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更是难以抑制。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关键词从其它角度分析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这道鉴赏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