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诗人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1.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1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1.拂和侵。都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借咏竹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的妙。仔细阅读诗句不难看出是拂和侵用得最好。还要指出这两个字描写的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有手法要点出。都用了拟人手法。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形象和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形象主要抓住诗中描绘的词句,即“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然后概括官舍竹这一形象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而诗句的情感则要抓住景物即意象和诗中的情语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抓住“独守孤贞”“闲官”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来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1)李儋(dān)武威(今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与元锡都是作者的朋友。
(2)邑:指属境;
(3)流亡:指灾民。
15.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16.分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15.主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自身困难加剧他的归隐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时之心,刻画了一位有志而无奈、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意对即可)
16.①首联:即景生情,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②颔联:直抒情怀,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暗淡;③颈联:直抒情怀,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无奈的的思想矛盾和苦闷;④尾联:以景结情,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念,亟盼他来访。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去年”“今年”“世事”“难料”“春愁”“愧俸钱”“欲来相问讯”等,根据这些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3.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4.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3.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答对一点给1分)
14.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1分)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1分)(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注视①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前往常州等地赈灾。然后抓住诗歌前六句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当时的情形。关键词有:哭、悲、火、病、无伴、思归、发稀。“哭、悲、火、病”使人联想到了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病中感伤;“无伴、思归”体现出了孤寂、思归的痛苦;“发稀”让人联想到了年老的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诗歌整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感悟意境,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关键词:残灯、孤舟、长夜。让人联想到在一个不眠的长夜,唯有孤舟和残灯相伴的情景;要写出“嫌”是拟人手法,其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写出孤灯与诗人相伴的情态;在这种意境中,诗人自然会感受到残灯的温暖、人生的无奈与自我嘲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古代诗歌阅读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两句中最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传神的字是“明”(1分)明是明亮,(1分)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1分)突出了雨后新晴的景物明媚的特点。
或者,传神的字是“出”(1分),出是突出(1分),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个字突出了雨后新晴景物格外清新的特点。(意思对即可得1分)
(2)描绘农人在雨后田间忙碌劳作的图景(2分);作用是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给空阔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田间劳 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分析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然后分析判断出哪一个字最能把这种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答题时,可先回答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然后再这个字是如何体现景物特点的,其妙处在哪里即可。 “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田野外“白水”波光粼粼和被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的景色。“明”“出”的运用,使雨后的景色更富有层次感,表达效果更传神。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要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分析作答。“无闲人”“倾家”表现出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农民们的田间忙碌正好反映了雨后心晴这一主题,与前面几句景物描写相互映衬,使这首诗更富有生机活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8.第一节用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19.第三节表达了什么意思?其表达方式与一、二节有何区别?
18.用了挂图、代数、独弦琴、檐雨、桨橹等意象。 挂图可感其美却难触其形,代数算式清晰却无解,弦有音而独响,雨如珠而无线,桨橹靠近岸却不能到岸。 它们都是可以感受却不能明确、无法实现的,正好传达了思念的深沉难消、缠绵难了的特点。
19.第三节表达了深沉缠绵辽远悠长的思念深藏在人们的内心的意思。表达方式是直抒胸臆。与一、二节采用意象形象生动又含蓄委婉地传达情感不同。一、二节的意象描写营造了浓浓的思念氛围,让读者从情感上被打动.第三节的抒情给人心灵上的共鸣。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特点类题目,一般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一是外在的形象特点,二是内在品格方面的特点。解答作用类题目,要具备下面几种意识,即结构意识(结构上的作用)、内容意识(意象内涵,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情感意识(对于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表达意识(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何作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主要分析情感作用。
19.
试题分析: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运用各种意象,表达深沉难消、缠绵难了的思念。第二节“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谋篇布局。答题时第一步明确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寄韦太守陟①
王 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
③高馆:驿馆。④岁方宴:一年将尽。
13.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4.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第一问:前六句描写了边城荒凉空旷、秋气肃杀、萧条衰败的景象。(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作者简洁精练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破败之景,便于下文借景抒情,使诗作的主旨更加突出。(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①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愁绪,同时也抒发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②诗人来到边城,看到昔日威武雄壮的边关重地变成了一座荒凉凋敝的废城,内心的失望、惆怅和忧思可想而知。(2分,意思答对即可)正逢年末岁尾,诗人身边边塞孤城,听到归雁凄清的鸣叫,内心倍感孤独和凄凉,自然引发了对故乡和好友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诗歌中的形象以及作用。前两句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三四句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五六句中,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景物形象题,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形象,然后结合诗歌中的描写,概括整幅画面。主要写了“荒城”“山河”“天”“秋日”“归鸿”“寒塘”“衰草”“高馆”“疏桐”,要抓住“萧索”“空”“高”“迥”“寒”“衰”“疏”,整幅画面一片荒凉空旷、萧条衰败。这为下面的抒情做了蓄势。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前面六句主要是写景,而所写之景一片衰败萧条;后面四句主要是表情,七八句,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至最后两句,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来体悟情感,比如“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 “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胱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4.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13.B、E
14.“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解析】
13.
试题分析: 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
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2.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13.“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12.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13.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之“闲”似闲实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给出了提示“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考生只需到《暮春即事》中找出动静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行”写出麻雀飞行的影子投落在书桌上,“入”写出杨花点点飘到砚池的情形,这两句所写景物属于动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闲坐”写出人物__小窗闲读周易的情形,这是人物的静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分析“‘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应指出二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诗歌中来看,“闲坐小窗”时的诗人在读周易,甚至达到了“不知春去几多时”的境界,可见此时的“闲”是悠闲、闲适之态;“闲敲棋子”时的诗人正在等客人,客人是“有约不来过夜半”,诗人是因为无聊而敲棋子,这一动作中透露出的是他焦躁、急躁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2.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12.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13.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感情答到“闲适”“孤独寂寞”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结合诗句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分析用意要结合诗句的情感分析。如本题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0.颔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别具匠心之处?请结合诗句赏析。
11.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
10.运用拟人手法(1分),“河桥不相送”,别离固已难堪,又因病不能相送,更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友人远去,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11.因离别知己而怅惘;为故人被贬而感伤;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颔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别具匠心之处?请结合诗句赏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颔联运用拟人手法,“河桥不相送”,别离固已难堪,又因病不能相送,更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友人远去,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抓住情感关键字“嗟” “不相送”“远含情”典型意象“孙楚”“屈平”“龙泉剑”分析情感,本诗表达了因离别知己而怅惘;为故人被贬而感伤;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本题中“孙楚”“屈平”“龙泉剑”等。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