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2.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怎样的形象?

1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全诗简要分析。

12.前两联营造了空旷辽远又凄冷压抑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惜别友人、 孤苦寂寞的形象。(每问2分,两问全对给5分)

13.①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江心暮霭烟雾莽苍,江岸芦苇绵延远方;大雁孤飞云梦,友人独上孤舟。融情入景,寄寓着诗人的伤别心绪。②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遥想友人归途,湖波奔腾绕山流转,星河璀璨天水相连;梅花零落好比诗人自伤,想来友人归去家乡正是新年吧。③全诗虚实结合,写出了对友人的依恋,惜别的感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前两联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出离人的孤寂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诗歌中的虚实。“虚”即回忆或想象之景,或是梦境;实即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此诗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是实;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是虚。最后明确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5.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

16.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

15.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秋的代表性的典型意象,写出了“早寒”的特点,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景象突出了秋的寒冷,北风呼啸渲染了寒寂的氛围。

16.尾联运用了用典和烘托,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烘托出了诗人的迷茫心理。(手法、情感、分析各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题干“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答题,抓住关键意象“落叶、大雁和北风”,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诗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7.下列诗句的内容与季节不对应的的一项是( )

A: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季)——宋•柳永《八声甘州》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季)——宋•赵师秀《有约》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季)——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冬季)——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陈与义(1090—1138),南宋诗人。本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

16.下列选项不属于颔联中使用的手法的是( )

A.用典B.比拟 C.寓情于景D.对比

17.尾联最后一句中的“悲”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16.A

17.①悲国家“天翻地覆”,国破家亡,草木无知,春色依旧,让人悲痛。 ②悲自己“齿豁头童”,诗人早衰多病,又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除了遥祝圣明,还能有何作为?③还悲自己漂泊在外,四顾无依,令人悲伤。 ④悲小人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使人悲愤。(答出三点可得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①对比。通过对燕子经受不住风雨的打击而海棠却经雨不谢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突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

②象征。燕子象征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之人,海棠象征志趣高洁,气节高尚之人。含蓄的表达了对前者的憎恨,对后者的崇敬。

③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二月风雨,连绵不断,燕子弱不禁风,海棠却经雨不谢。通过此景,寄寓诗人对失节者的厌恶和对守节者的肯定。(注:把对燕子的描写理解为诗人的自况——孤苦无依,漂泊不定亦可。)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拟人、对比等)、描写手法(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绘声绘色绘形、远近高低等)、抒情手法(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言志、用典、借古讽今等)。本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C属于抒情手法,BD属于修辞手法。

17.

试题分析:诗前首联写客中生活“恨醉迟”是因为饮酒难醉,难以消愁。颔联“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持老夫诗”这里的燕子既为实指,又含有比喻朝廷宵小之意,海棠则象征志趣高洁的人物,二者对比,体现了诗人对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因国家危急,故虽见春色而心伤,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诗后两联“天翻地覆”指社会巨大的变乱,“齿豁头童”牙齿残缺,头发脱落,形容人的衰老。“祝圣时”遥祝圣明时代到来。但作者仍寄以极大希望,希望平乱复国有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津桥春望

【晚唐】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1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13.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答题关键词“画面。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比如本题中的“对比”手法;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5.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16.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15.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16.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能力。从题目看,答题范围是全诗,那么,诗歌中 的所有富含深意和情感的物象都应该是意象,包括: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等;而意境则是有这些意象叠加和组合形成的一种氛围,根据注释,结合全诗,不难感受到这种静默、寂寥、凄清的氛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本题意象包括: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等;而意境则是有这些意象叠加和组合形成的一种氛围,根据注释,结合全诗,不难感受到这种静默、寂寥、凄清的氛围。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也是很明显的:开头就写了作者听到繁露坠地的声音,显然,如此细微的声音都能听清楚,一是写出此时诗人的难以入眠,也是写出此时夜的寂静(反衬)。后面写泠泠的水声,泉水冲击石头的声音,山鸟的声音都是衬托(反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两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地区。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15.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15.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了 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献身沙场的壮士豪杰的惋惜和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的所谓“游侠儿”的讽刺;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 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应该答出“肃杀”“悲凉”,作用是“铺垫”。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 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注】

苏 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褐,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小题1】请对首联中的“惊”字作简要赏析。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

【小题1】“惊”,惊讶,惊喜。“马亦惊”暗示了诗人对漫山雪景的惊喜,烘托出雪后的一片银色世界。起笔不凡,给人强烈的印象。同时引出下句“我先行”,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欲先赏为快的心情。

【小题2】表现诗人对雪景的热爱之情和其保持高洁品性、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热爱雪景,诗人决不允许牛羊践踏,还欣赏着鸦雀弄晴的可人,甚而愿留宿寺中倾听“摧檐泻竹声”,在被贬之地依然能有这样欣赏自然造化之美的心境,足见其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首先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分析意向,品味语言,联系背景,抓住细节,理解典故等角度进行赏析评价。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