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歌鉴赏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有访求,寻找之意。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塑造了一位身居深山不问世事的悠闲自在潇洒无拘的隐者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13.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通读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仔细阅读要鉴赏的诗句,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鉴赏,答题时,先描绘诗句描写了什么画面,然后具体描绘画面内容,最后指出诗人借助该画面表达了什么样情感即可。本题,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__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 “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指出诗词写景的角度或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从该角度写了什么景,或者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阐释如此写景或用该手法有什么好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题,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借景抒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注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13.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14.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3.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
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的叙写,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4.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为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为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试题,就要求学生熟悉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可以从描写角度、修辞角度、抒情角度和结构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这两句极言故人离开后,诗人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忘记问朋友泊船何处是实写,梦中追寻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戴诗中色调清新明快,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 感情乐观向上。徐诗则表现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表现深深的留恋。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2.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怎样的形象?
1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全诗简要分析。
12.前两联营造了空旷辽远又凄冷压抑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惜别友人、 孤苦寂寞的形象。(每问2分,两问全对给5分)
13.①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江心暮霭烟雾莽苍,江岸芦苇绵延远方;大雁孤飞云梦,友人独上孤舟。融情入景,寄寓着诗人的伤别心绪。②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遥想友人归途,湖波奔腾绕山流转,星河璀璨天水相连;梅花零落好比诗人自伤,想来友人归去家乡正是新年吧。③全诗虚实结合,写出了对友人的依恋,惜别的感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前两联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出离人的孤寂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诗歌中的虚实。“虚”即回忆或想象之景,或是梦境;实即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此诗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是实;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是虚。最后明确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5.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
16.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
15.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秋的代表性的典型意象,写出了“早寒”的特点,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景象突出了秋的寒冷,北风呼啸渲染了寒寂的氛围。
16.尾联运用了用典和烘托,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烘托出了诗人的迷茫心理。(手法、情感、分析各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题干“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答题,抓住关键意象“落叶、大雁和北风”,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诗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7.下列诗句的内容与季节不对应的的一项是( )
A: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季)——宋•柳永《八声甘州》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季)——宋•赵师秀《有约》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季)——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冬季)——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陈与义(1090—1138),南宋诗人。本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
16.下列选项不属于颔联中使用的手法的是( )
A.用典B.比拟 C.寓情于景D.对比
17.尾联最后一句中的“悲”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16.A
17.①悲国家“天翻地覆”,国破家亡,草木无知,春色依旧,让人悲痛。 ②悲自己“齿豁头童”,诗人早衰多病,又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除了遥祝圣明,还能有何作为?③还悲自己漂泊在外,四顾无依,令人悲伤。 ④悲小人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使人悲愤。(答出三点可得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①对比。通过对燕子经受不住风雨的打击而海棠却经雨不谢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突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
②象征。燕子象征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之人,海棠象征志趣高洁,气节高尚之人。含蓄的表达了对前者的憎恨,对后者的崇敬。
③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二月风雨,连绵不断,燕子弱不禁风,海棠却经雨不谢。通过此景,寄寓诗人对失节者的厌恶和对守节者的肯定。(注:把对燕子的描写理解为诗人的自况——孤苦无依,漂泊不定亦可。)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拟人、对比等)、描写手法(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绘声绘色绘形、远近高低等)、抒情手法(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言志、用典、借古讽今等)。本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C属于抒情手法,BD属于修辞手法。
17.
试题分析:诗前首联写客中生活“恨醉迟”是因为饮酒难醉,难以消愁。颔联“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持老夫诗”这里的燕子既为实指,又含有比喻朝廷宵小之意,海棠则象征志趣高洁的人物,二者对比,体现了诗人对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因国家危急,故虽见春色而心伤,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诗后两联“天翻地覆”指社会巨大的变乱,“齿豁头童”牙齿残缺,头发脱落,形容人的衰老。“祝圣时”遥祝圣明时代到来。但作者仍寄以极大希望,希望平乱复国有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津桥春望
【晚唐】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1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13.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答题关键词“画面。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比如本题中的“对比”手法;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