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文后各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C.“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D.“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E.“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6.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15.AD
16.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A项表现诗人的高洁。D项“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分析语句内容需要结合诗题、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如本题D项“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立足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取向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如本题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8.下列对诗歌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边塞诗,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和岑参 。
B.本诗歌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
C.“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是诗的颔联。
D.“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运用拟人的手法。
19.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8.C
19.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悠闲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C项“颔联”错误,应为颈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的大致意思来看,这两句中,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根据以上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诗歌鉴赏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有访求,寻找之意。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塑造了一位身居深山不问世事的悠闲自在潇洒无拘的隐者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13.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通读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仔细阅读要鉴赏的诗句,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鉴赏,答题时,先描绘诗句描写了什么画面,然后具体描绘画面内容,最后指出诗人借助该画面表达了什么样情感即可。本题,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__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 “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指出诗词写景的角度或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从该角度写了什么景,或者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阐释如此写景或用该手法有什么好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题,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借景抒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注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13.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14.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3.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
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的叙写,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4.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为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为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试题,就要求学生熟悉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可以从描写角度、修辞角度、抒情角度和结构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这两句极言故人离开后,诗人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忘记问朋友泊船何处是实写,梦中追寻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戴诗中色调清新明快,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 感情乐观向上。徐诗则表现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表现深深的留恋。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2.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怎样的形象?
1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全诗简要分析。
12.前两联营造了空旷辽远又凄冷压抑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惜别友人、 孤苦寂寞的形象。(每问2分,两问全对给5分)
13.①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江心暮霭烟雾莽苍,江岸芦苇绵延远方;大雁孤飞云梦,友人独上孤舟。融情入景,寄寓着诗人的伤别心绪。②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遥想友人归途,湖波奔腾绕山流转,星河璀璨天水相连;梅花零落好比诗人自伤,想来友人归去家乡正是新年吧。③全诗虚实结合,写出了对友人的依恋,惜别的感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前两联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出离人的孤寂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诗歌中的虚实。“虚”即回忆或想象之景,或是梦境;实即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此诗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是实;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是虚。最后明确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5.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
16.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
15.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秋的代表性的典型意象,写出了“早寒”的特点,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景象突出了秋的寒冷,北风呼啸渲染了寒寂的氛围。
16.尾联运用了用典和烘托,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烘托出了诗人的迷茫心理。(手法、情感、分析各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题干“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答题,抓住关键意象“落叶、大雁和北风”,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诗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不可只背术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7.下列诗句的内容与季节不对应的的一项是( )
A: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季)——宋•柳永《八声甘州》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季)——宋•赵师秀《有约》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季)——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冬季)——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