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定楼遇急雨①(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白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5.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16.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15.①这两句描绘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冲进楼中。②“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本点炼字方面赏析“重复”“纵横”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手法方面分析“情景关系”也可酌情给分)③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或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16.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本题为炼句题,解答时应翻译诗句,描绘画面内容,然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江山重复争供眼”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同时还要考虑本联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想到“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这样的术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句“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交待了诗人的行踪,暗含了羁旅漂泊之愁;尾句“登览茫然却欲愁”则直抒胸臆,抒发了前路茫然之愁。解答类似题目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揣摩。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3.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14.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13.本联是实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照云,红日西沉,夕阳与楼阁姿影相叠。凉风突起,感觉山雨将来。作者用词精当“云起”“日沉”等有别样意蕴:既有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也让人体会到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4.《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晚眺”二字,规定了具体的情境;“晚”指出了时间,可以更好地印证诗中“日沉阁”等景物;“眺”指出写景的角度,与诗中颔联眺望的远景与颈联眺望的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等相呼应。指出了“眺望”,暗示本诗是登临之作,更符合本诗要抒发的思乡和怀古之愁。

【解析】

13.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的题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是注意意蕴的挖掘,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此题注意写景的角度,远近结合,从意蕴的角度注意对唐王朝局势的暗示。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标题的题目,注意两个题目的不同,还要注意题目的作用:统领全诗。分别涵盖诗歌的哪些内容,将其中之一和另一个比较,突出“晚眺”的含义,“晚”点明时间,“眺”点明事件,同时点明其和表情达意的关系。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7.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8.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7.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18.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运用对比手法,久旱逢雨后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诗“潇潇冷雨洒轻尘”,表达作者对夜雨的喜爱;“泥深恐阻寄书人”有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贵价先愁来日薪”, 有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可堪此夜倍思亲”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比较复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文后各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C.“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D.“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E.“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6.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15.AD

16.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A项表现诗人的高洁。D项“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分析语句内容需要结合诗题、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如本题D项“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心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立足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取向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如本题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8.下列对诗歌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边塞诗,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和岑参 。

B.本诗歌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

C.“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是诗的颔联。

D.“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运用拟人的手法。

19.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8.C

19.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悠闲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C项“颔联”错误,应为颈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的大致意思来看,这两句中,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根据以上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诗歌鉴赏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有访求,寻找之意。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塑造了一位身居深山不问世事的悠闲自在潇洒无拘的隐者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13.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通读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仔细阅读要鉴赏的诗句,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鉴赏,答题时,先描绘诗句描写了什么画面,然后具体描绘画面内容,最后指出诗人借助该画面表达了什么样情感即可。本题,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__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 “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指出诗词写景的角度或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从该角度写了什么景,或者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阐释如此写景或用该手法有什么好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题,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借景抒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注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13.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14.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3.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

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的叙写,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4.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为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为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试题,就要求学生熟悉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可以从描写角度、修辞角度、抒情角度和结构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这两句极言故人离开后,诗人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忘记问朋友泊船何处是实写,梦中追寻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戴诗中色调清新明快,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 感情乐观向上。徐诗则表现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表现深深的留恋。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2.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怎样的形象?

1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全诗简要分析。

12.前两联营造了空旷辽远又凄冷压抑的氛围。塑造了“离人”惜别友人、 孤苦寂寞的形象。(每问2分,两问全对给5分)

13.①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江心暮霭烟雾莽苍,江岸芦苇绵延远方;大雁孤飞云梦,友人独上孤舟。融情入景,寄寓着诗人的伤别心绪。②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遥想友人归途,湖波奔腾绕山流转,星河璀璨天水相连;梅花零落好比诗人自伤,想来友人归去家乡正是新年吧。③全诗虚实结合,写出了对友人的依恋,惜别的感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前两联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出离人的孤寂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诗歌中的虚实。“虚”即回忆或想象之景,或是梦境;实即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此诗前两联实写湖口所见,是实;后两联运用想象,虚写所见,是虚。最后明确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