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梅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请赏析颔联“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2)请分析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的原因。
(1)梅独自屹立在暮色苍茫的天地中,开辟出一片春天。运用拟人与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梅的勃勃生机,梅不是附属于春天,而是春的主人。
(2)梅花傲霜开放、铁骨铮铮、空色相、不斗精神。诗人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名利,与梅意气相投。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这类鉴赏题一般先通畅的翻译原诗句,然后分析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何种思想内容即可。本诗的颔联“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通过梅独自屹立于暮色苍茫的天地之中,写出了它的铁骨铮铮,而“独立”是拟人,“能开天地春”则是夸张的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能力,又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诗,整体上把握诗词内容主题,通过内容主题把握诗歌形象,进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诗中最后“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即通过我与“野客”的闲相对,像喜逢的老朋友一样,表明我同这梅一样都是世外人,也就说明了自己无意名利,才能与梅意气相投。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4.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3.C E(对一个2分,全对5分)
14.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 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最后一联中“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已经表明作者的态度了,他为愿为官,只愿过乡间农家生活。E“比兴”,错。该题涉及诗歌鉴赏的语言,内容,结构及手法各方面的考查。选项较多,因此做题时,要读懂诗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然后对选项涉及的内容仔细进行推敲判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要从全诗的角度理解。并结合诗句分析。通常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题,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最后一联“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表达希望终老田园的心情,题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及“岂不怀归①官有程”表明作者心念国事,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之夜。
13.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4.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3.“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盘残灯不嫌弃自已,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14.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写出2点给3分,3点5分,4点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这是对炼字的考查,首先解释含义,接着分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盘残灯不嫌弃自已,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嫌” 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诗中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关键词“前六句”,抓住关键词“悲”“病眼不眠”“乡音无伴”“苦思归”“发稀”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题抓住关键词“悲”“病眼不眠”“乡音无伴”“苦思归”“发稀”
4.下列诗句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最为相似的是( )
A: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B: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C: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2)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1)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每点1分)
(2)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3)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这是考查学生炼字的技巧。先解释该字,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写景技巧和表情技巧。“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首联照应诗歌的标题,交代季节、时间、地点、天气等,其中“空”是形容江面,雨后江面上是空阔迷蒙的,透露出作者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指的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要明确“空”所修饰的对象,是“江”,写出江面的空阔,再联系此时诗人的处境分析情感即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首先要明确写景的几个角度,然后再结合颔联和颈联进行。“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选取了“暮霞”“宾鸿”“古戍”“旗帜”“荒村”“犬”等几个景物;从空间角度来看,从“暮霞”“宾鸿”到“古戍”“旗帜”“荒村”“犬”,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有仰视,有远眺;从感官角度来看,其中“犬吠之声”是听觉,其他几个景物是视觉;从写景的动静角度来看,有动静,有静景,动静结合;从修辞角度来看,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宾鸿”自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角度主要包括如下几个: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比如本题中,可以从选材、空间、写景动静、感官以及修辞等角度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根据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明确诗歌的题材,把握情感的大致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依据注释分析情感以及产生情感的原因。“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从前一句来看,可以体会出旅居异地的愁思,从后一句来看,表现出秋叶难捱的孤愁,再联系诗歌的注释“作于被贬夔州途中”以及诗句中的“劝酒”可以体会出仕途不顺的失意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根据诗歌的标题和注释明确诗歌的题材——贬谪诗、羁旅诗,然后明确这两种诗歌题材通常表达情感,最后再结合诗歌的尾联具体分析即可。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17.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C.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 E
18.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考虑,C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A、B、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 陵 怀 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③渚,日斜征虏亭④。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④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1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
14.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3.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14.①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思想: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思想:借古讽今——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景物描写的不同可以从景物描写的内容、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技巧和角度等方面分析。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所用的手法也不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不同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分析所用的手法。如包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对比手法。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情感和思想。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内容分析,如包诗“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2.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13.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2.(1)比喻。“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的眼泪已经枯竭,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2)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3)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4)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__的悲痛心情。(5)写景上以动衬静。以枝鹊的啼叫衬托夜的宁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__的悲痛心情。(指出一种手法并作分析3分,正确答出两种即满分。)
13.(1)颈联写故书放置瓮中,闭门读书的生涯已如前世的梦;少年的壮心已藏,如孤剑深锁匣中。表达了故国沦亡,少年壮怀无处施展的无可奈何的孤寂和愤激。
(2)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中任选一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分析,并答出其表达效果。例如,颔联“枝鹊啼干月满林”,很明显是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故采用的是化用典故的手法。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既然是哪些情感,这表明诗人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分析,首联“楼高风露”写出了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烘托诗人的孤寂凄凉感。颔联,化用古典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__的感伤。颈联“前世梦”“孤剑少年心”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征鸿目断”表现出了诗人对复兴无望的绝望郁闷凄凉心情;“吹尽参差”写出了诗人深夜吹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痛苦与哀悼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3.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14.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13.本联是实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照云,红日西沉,夕阳与楼阁姿影相叠。凉风突起,感觉山雨将来。作者用词精当“云起”“日沉”等有别样意蕴:既有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也让人体会到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4.《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晚眺”二字,规定了具体的情境;“晚”指出了时间,可以更好地印证诗中“日沉阁”等景物;“眺”指出写景的角度,与诗中颔联眺望的远景与颈联眺望的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等相呼应。指出了“眺望”,暗示本诗是登临之作,更符合本诗要抒发的思乡和怀古之愁。
【解析】
13.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的题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是注意意蕴的挖掘,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此题注意写景的角度,远近结合,从意蕴的角度注意对唐王朝局势的暗示。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标题的题目,注意两个题目的不同,还要注意题目的作用:统领全诗。分别涵盖诗歌的哪些内容,将其中之一和另一个比较,突出“晚眺”的含义,“晚”点明时间,“眺”点明事件,同时点明其和表情达意的关系。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