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经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的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B: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 C: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北朝民歌《陌上桑》并称为“乐府双璧”。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卒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结合诗句,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14.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3.景:诗人沿着西湖而行,移步观景,近观的有早莺、暖树、新燕,远眺的有水面、绿杨阴,仰望的有云脚,俯视的有春泥、乱花、浅草。用“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等词语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3分)情: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他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己,乃至流连忘返。突出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本诗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
14.“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它需要啄泥衔草,营建新巢。(2分),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2分),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1分)。如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明确诗歌的情感,最后分析二者的关系。景有“水”“云”“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从描绘来看,景物是生机盎然,是乐景;情有——“最爱湖东行不足”,一个“爱”字道出西湖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景和情是一致的,故应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充分的提示“‘景’与‘情’的角度”,考生只要找出诗歌中的景和情,明确二者的关系,再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做出判断即可。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几处”“谁家”主要是体现“早春”的特点,以及季节更换时作者的欣喜之情。且如果换成“处处”“家家”,如何体现“早莺”之“早”“新燕”之“新”!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渡扬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1)诗以“渡”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颔联“开”“出”二字颇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3)末句“淅沥度秋声”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1)①前三联写“渡”中所“望”之景:首联总写,颔联、颈联分承。②尾联写“渡”中所“闻”之声:听闻江边枫叶飒飒飘落,暗示船近江南。
(2)化静为动,赋予驿站、高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渡江所见之景。
(3)尾联传达了诗人淡淡的羁旅秋思。化虚为实。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以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分析时,应抓住“渡”字逐联落实,结合着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可分别从望、闻两个角度来阐述四联分别描述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眼类的题,要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紧扣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先解释颔联“开”“出”二字的意思,运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例如,“开”“出”二字化静为动,赋予驿站、高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渡江所见之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这首诗歌,分析情感时要明确诗歌题材羁旅之思,很容易联想到诗人客居他乡、寂寞凄凉、思乡难眠等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至中秋,又到团圆时,中秋节活动开始了,大家意兴盎然,在赏月抒怀中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乡下一起追逐萤火虫的美好往事吗?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多年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银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郊游中,我们以如此的装束和心态,一定能获得别样的人生乐趣吧。
8.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后面题目。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小题1】诗中的黄鹂这一形象有何外在特点?
【小题2】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1】色彩艳异,来去匆匆,短暂迅忽。
【小题2】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表现了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情感,和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求轻快自由生活的渴求。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的黄鹂这一形象有何外在特点”这道题目考查诗歌中的意象,抓住写黄鹂的关键词语,“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总结黄鹂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目。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情感。分析手法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来分析。作者借黄鹂托物言志,表现了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情感,和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求轻快自由生活的渴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题涉及到“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①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3.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4.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1)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2)比拟,如“柳拂”。(3)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了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14.描绘了一幅“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还有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里偷闲的快乐。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考虑。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 “红香湿”对“绿色匀”;“ 拂”字给以“柳”人的特征,属于比拟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作答时,先要点明技巧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手法的使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明确绘景意象,然后结合诗句总结。题干中要求的是“雨后的哪些景象”,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在二、三、四、五、六句,抓住第二句中的“净无车马尘”、第三句中的“渐散紫烟”、第四句中“回晴日丽”、第五句中“花飞”“ 衣袖”“ 湿”、第六句中“柳”“ 绿色匀”等,即可整理出答案。要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全面理解诗歌,要读题目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点明诗人是拜访朋友;读作者,知人论世,黄庭坚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读诗句,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可知诗人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读注释,可知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18.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7.BC
18.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每点1分)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每点2分,术语+分析各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中选项是从表达技巧上赏析诗歌,B当为拂晓时分,C 应为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比喻和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尾联”“ 思想感情”“ 怎样表达”。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 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的“不归去”“空”;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本题中的“南冠楚囚”“鲈鱼”;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8.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选D给2分,选C给3分,选A.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18.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A项“五言古体诗”判断有误,本诗应为“五言律诗”。B项作为怀古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此地的历史,即“吕蒙营”“刘备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判断有误,应为“眼前之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