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无题
罗球①
未语先含笑, 初逢半见羞。
坐来闲抚鬓, 行去几回头。
日堕添金烛, 春深倚翠楼。
忆昔相论文, 泪寄千丝柔。
【注】①:罗球,号迁翁,字南山,江西赣县人,曾寓居于广州。
13.本诗前四句所描写的女子形象与《静女》中的女主人公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4.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3.(1)相同之处:都是深深地沉浸于爱情之中的女子形象。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无题》“行去几回头”。(2)不同之处:《无题》女子腼腆文静优雅,如“未语先含笑, 初逢半见羞。” 《静女》女子则美丽活泼、聪明调皮,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14.诗人在后四句描绘了春夜时候,女子点烛独坐,想起当年与情人一起读书论文的温馨甜蜜,不禁流泪伤心;诗人借写女子对自己的思念,表达了他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捕捉所写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本诗前四句所描写的女子形象与《静女》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深深地沉浸于爱情之中的女子形象。《无题》女子腼腆文静优雅,如“未语先含笑, 初逢半见羞。” 《静女》女子则美丽活泼、聪明调皮,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春夜时候,女子点烛独坐,想起当年与情人一起读书论文的温馨甜蜜,不禁流泪伤心;诗人借写女子对自己的思念,表达了他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阅读
山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描绘了山居的环境:垂柳依依,劲竹青翠,繁花掩映,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
B.第二联写出山居生活的意外之乐:开门时可能会惊起檐下的燕子,取水时或许会捞起池塘中的鱼儿。
C.第三联写因为地处偏僻,春天来时依旧静寂,居住在山中的人无所事事,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
D.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山居图”,全诗疏淡有致,诗句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18.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写“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这与上一联中的“静”字是否矛盾?为什么?
17.C
18.不矛盾,尾联描写了小鸟在山中自在地提交,偶尔也会忽然停住;它们有时又会突然飞起,相互追逐嬉戏。作者以鸟儿的自由自在,衬托出山中少有人迹,环境幽静,表达了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C项,“无所事事”不够恰当,“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有误,“日更迟”是指“感觉日子更加漫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尾联描写了小鸟在山中自在地提交,偶尔也会忽然停住;它们有时又会突然飞起,相互追逐嬉戏。作者以鸟儿的自由自在,衬托出山中少有人迹,环境幽静,表达了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3.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4.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③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14.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每一点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类型及作用,结合着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的关键词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的标题“野泊对月有感”和诗歌注释“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能对诗歌整体有所感知,并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着诗歌最后两句中“酒添客泪”“归心”等关键词句,从诗人的漂泊归思、忧国伤时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2.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13.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12.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13.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是考查诗歌耳朵技巧。本题比较简单,已经把技巧告诉考生——虚实结合,考生只要找出诗歌中实写的内容和虚写的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表达的情感即可。“寒灯思旧事”,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远梦归侵晓”,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这些属于虚写。“旅馆无良伴”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是实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只需找出诗歌中虚写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尾联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比如本首诗歌,抒写旅况的索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破题,点明情境,首联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语经千锤百炼。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9.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0.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0.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
19.
试题分析:画面有水,诗人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实际是考查考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诗中每一句都有画面以外的景和趣,首句“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第2句,“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第3句,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第4句,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这些描写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经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的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B: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 C: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北朝民歌《陌上桑》并称为“乐府双璧”。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卒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结合诗句,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14.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3.景:诗人沿着西湖而行,移步观景,近观的有早莺、暖树、新燕,远眺的有水面、绿杨阴,仰望的有云脚,俯视的有春泥、乱花、浅草。用“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等词语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3分)情: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他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己,乃至流连忘返。突出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本诗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
14.“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它需要啄泥衔草,营建新巢。(2分),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2分),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1分)。如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景’和‘情’的角度进行赏析”。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明确诗歌的情感,最后分析二者的关系。景有“水”“云”“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从描绘来看,景物是生机盎然,是乐景;情有——“最爱湖东行不足”,一个“爱”字道出西湖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景和情是一致的,故应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充分的提示“‘景’与‘情’的角度”,考生只要找出诗歌中的景和情,明确二者的关系,再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做出判断即可。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几处”“谁家”主要是体现“早春”的特点,以及季节更换时作者的欣喜之情。且如果换成“处处”“家家”,如何体现“早莺”之“早”“新燕”之“新”!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渡扬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1)诗以“渡”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颔联“开”“出”二字颇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3)末句“淅沥度秋声”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1)①前三联写“渡”中所“望”之景:首联总写,颔联、颈联分承。②尾联写“渡”中所“闻”之声:听闻江边枫叶飒飒飘落,暗示船近江南。
(2)化静为动,赋予驿站、高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渡江所见之景。
(3)尾联传达了诗人淡淡的羁旅秋思。化虚为实。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以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分析时,应抓住“渡”字逐联落实,结合着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可分别从望、闻两个角度来阐述四联分别描述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眼类的题,要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紧扣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先解释颔联“开”“出”二字的意思,运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例如,“开”“出”二字化静为动,赋予驿站、高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渡江所见之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这首诗歌,分析情感时要明确诗歌题材羁旅之思,很容易联想到诗人客居他乡、寂寞凄凉、思乡难眠等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