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8.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9.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白描: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19.①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的热爱(喜爱、向往),对百姓勤劳的赞美。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颔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9.
试题分析: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东驿”,即是湘东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的热爱(喜爱、向往),对百姓勤劳的赞美。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文后各题
登快阁①
宋 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③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④。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5.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
16.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解析】
15.
试题分析:“倚晚晴”三字,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答题时应先解释诗句的内容,因为是从景与情的角度,因此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类似的术语,同时要注意概括景物的特点。概括特点抓住“天远大,澄江明”来体会。另外写景角度可想到动静结合,远近、色彩、上下等。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痴儿了却公家事”与“万里归船弄长笛”来揣摩,同时可考虑黄庭坚的个性特点与时代背景。“痴儿了却公家事”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万里归船弄长笛” 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13.本诗三、四两句用了何种手法?请具体说明。
14.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3.
(5分)①反衬(“以动衬静”或“以闹衬寂”)。(1分)通过写花落、鸟啼之动态,来反衬春山无人之寂静。(4分) ②反衬(“以乐写哀”)。(1分)芳树、鸟啼,可谓乐景佳境,诗人却通过“自”和“空”巧妙翻转,写出了美景无人欣赏之寂静、荒漠,道出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时代的叹惋和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4分)(①、②任答对一条即可得满分5分,若答“对偶”可给2分,其他情况酌情处理。)
14.(6分)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寂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感、凄凉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历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的前两句直接写景。作者站立在宜阳城头观赏景致,只是城下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写远处,“涧水东流复向西”,清冷冷的山泉没有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三、四句更进一步,继续写景。“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经过了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是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却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①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12.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13.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2.① 戴诗的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诗人把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朋友,鼓励友人前往岭南。”红芳””绿笋”色调清新明快,纵使猿鸣也不觉忧伤,感情乐观向上。②徐诗表达了别情有着深切的留恋,诗人通过写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的情景,真实的表达了朋友心意相通的情谊,委婉含蓄的表达了留恋之情。
1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的情状,是虚写.(2分)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含蓄的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本题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思想情感,主要是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这两首诗歌都是赠别诗。第一首,“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这两句写自己曾经的游历经过,借以鼓励朋友前往岭南;“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这两句是写景,“红”“绿”色泽鲜艳,此时即使有猿猴的啼叫,听来不是哀伤,景是乐景,情感也是积极昂扬的。第二首,“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前一句写未见之时的情意深重,后一句写相见之时的欣喜若狂;“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这两句写别后诗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从诗歌的标题可以断定两首诗歌皆是赠别诗,这就初步把握了诗歌的感情方向,再结合诗句中景物的描写以及情感词的运用可以把握具体的情感。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先回顾诗歌的表现手法种类,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前一句忘记问友人船停的地方,这是实写;后一句写自己梦魂的飘荡寻觅,这是虚写。这里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而造意新奇,想落天外。梦本是无意识的,但诗人却说梦魂有意地去追寻友人的踪迹,已是神奇绝妙;追寻而不得,其原因竟在忘了问其船泊的停靠处,所以梦绕西城,不忍心马上离开。这两句同时也婉转地表现了诗人对黄庭坚的情意之笃,留恋之深。这里忘却问船泊处是现实中之事,而清梦绕西城是梦幻中之情,诗人故意将梦与真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徐诗最后两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歌塑造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县令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县令三年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为偿还高筑的债台,连佩剑都卖了。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诗歌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诗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请谈谈你的理解
“看”,在诗中指回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整体形式体现出“绘画美”,诗行的排列富有层次感,两行一个层次,句式整齐又有变化。
B.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人不同的感觉。
C.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用“气息”“体温”“呼吸”等词语,赋予大海以生命,将大海写得很有人情味。
D.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使人读起来有一种安然、苍劲的感觉。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绘画美”应该为“建筑美”。故选A。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文后各题
山 茶
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①。
梅君特而洁,乃与夷叔②同。
【注】①三公:古时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②夷叔:商末的伯夷、叔齐兄弟俩,二人互让王位,谦恭揖让的美德广为传颂。
13.本诗的前四句、中间四句各描绘出山茶怎样的特点?
14.全诗表现了作者对山茶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3.本诗前四句通过写茶叶深绿、花红艳来着重描绘山茶的色彩艳丽。中间四句着重描绘山茶的可贵品质(或:花姿丰盈、端庄高雅、凌寒傲骨)。
14.本诗表现了作者对山花的赞美之情(或“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对有着高尚品德的无限景仰于赞赏的感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物象特点。前四句:山茶花蕴含着奇特的气质,它的叶子凝含着浓浓的深绿,却总是开出鲜艳的红花,还偏偏在皑皑白雪之中。中间四句:山茶花虽然具有牡丹一样雍容富贵的姿容,却不似牡丹随风摇曳的轻佻妖冶。(不仅是)岁寒年末时节的花儿没有比它更晚凋谢的,山茶花也是凌寒迎春最早开放的(山茶的花期从春节前后一直开到农历二三月里)。可以看出山茶花色彩艳丽、端庄高雅、品质坚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的物象包罗万象,数不胜数。世界上有多少事物,诗歌中的物象可能就包含多少事物。但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喜欢用一些特殊的事物,这些特殊的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我们了解这些特殊事物的特定含义,无疑为我们鉴赏诗歌的物象找到了一把钥匙。古诗中常见的特定的物象:明月、杨柳、秋蝉、衰草、枯叶、青松、翠竹、梅花、青莲、梧桐、杜鹃、鸿雁、猿猴。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诗句来体会,关键看最后四句:我要重新评定花的品秩,把它列为花中的三公(古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品秩最尊)。梅花气质奇特而洁身自爱,乃是花中的伯夷叔齐。本首诗托物言志,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对有着高尚品德的无限景仰于赞赏的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后面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2.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
13.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2.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排比: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夸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一点2分,全对给5分)
13.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2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语境,从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例如,比喻、夸张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根据要求,要按照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作答。例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属于远景,“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属于近景。“长江”“江帆”分别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好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
15.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16.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15.诗眼是“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16.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应先点明诗眼,然后再分析第一句所写的内容,最后分析这一内容所起的作用。“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一个“愁”点明诗歌的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应为诗眼。“梦回荒馆月笼秋”,这一句为写景句,此时诗人从梦中醒来,所见的情境是身处荒馆,所见之景是秋夜月色,以凄凉之景衬托内心的凄苦,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二)寻找诗眼的方法: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其他关键词:拟声词、数词、叠词、活用词、 语义双关词等。本诗中,“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目标是最后两句,“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这两句中所写的景物有“莲叶”“水”“鸥”,再看这些景物的特点,“莲叶”响和“鸥”之动,这是动态之景,以动衬静;“水之寒”“鸥未眠”与诗人的深夜难眠内心之愁互相衬托。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只要找出最后两句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辨明所使用的技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