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7.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8.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17.B

18.“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解析】

17.

试题分析:A项,“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理解错误,首联的意思是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写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而不是“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C项,“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分析有误,结合尾联写“但欲老渔樵”,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表达的是意欲归隐的愿望。D项,“客思”没有贯穿全篇,整首诗不仅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还有过早衰老的感叹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赏析时要注意由此及彼,先谈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字面义,再揭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说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红润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了。“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自己的苍苍白发;“朱”本指自己原来红润的面容,可是现在也已“早凋 ”,被苍老的容颜代替了。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节选部分为《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11.节选部分的这两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简要说明其异同。

12.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同”:都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2分)“异”:第一节的 “轻轻”在最后一节改成了 “悄悄”;(1分)第一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1分)最后一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第一节又进了一层。(1分)

12.这样写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回环,(2分) 强化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受,(2分)又流露出既洒脱又伤感的复杂情绪,使人回味无穷。(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其实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把握。只要认真通读诗句内容,不难看出,相同点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而不同点在于:词语的变化,由“轻轻”改成“悄悄”,表达感情也进了一层。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只要是辨别文本内容的差别就可以了,关键是分析词语的运用,而且分析“作别西天的云彩”和“不带走云彩”的真正内涵即可得出答案。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明确:叠词使用,一般是一唱三叹, 强化诗人的情感,如本题,流露出诗人的情感和情绪,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般而言,在诗词中使用叠词,能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同时,联系诗人的情感变化加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3.“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4.这首诗歌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13.拟人。“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14.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__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解析】

13.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重要句子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该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为:艺术手法+表达效果+抒发的情感。“晚云含雨却低徊”显然是拟人手法。“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__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联想到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13.“欲望休”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14.“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后来一些诗词如钱翊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诗在抒写感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3.“欲望休”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从中透露出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心情。

14.比喻拟人,借芭蕉、丁香两个喻体,拟人化地将二人异地同心、不得与对方相会的难以言传的愁苦表现得兴味悠长。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解析】

13.

试题分析:“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答题时,可结合着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及关键词来加以理解。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14.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来分析,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2分)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2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2分,每个要点1分。)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高考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解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试题分析:《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全诗险语惊人,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寓以深意,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全诗写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 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3.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2.“嫌”,嫌弃,把残灯拟人化。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13.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正确)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考生抓住含意、手法、效果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嫌”,嫌弃,把残灯拟人化。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竞”“闲”两个字对仗工稳、传神生动。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定抓住这些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本题情感要抓住关键词“病”“不眠”“思归”“发稀”来揣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 “思归”。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病”“不眠”“发稀”。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题。

闻邻船吹笛

(元末明初)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分:料,料想。

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是杨基创作的七言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15.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14.A

15.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A项,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所以选A。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写作背景等,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诗人感受到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但诗人在这里却用“闻”字,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这和贾岛的“人闲桂花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通过写萧萧疏竹,泠泠水声,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之情。

C.“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一句,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反衬手法,通过泉水的声音和山鸟的鸣叫,反衬出了夜晚四野的静谧。

D.“寂寞”是全文的诗眼,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自然地袭上了心头。

16.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

15.A.C

16.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一点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既考查诗歌的语言,也考查诗歌的技巧。A项“贾岛的‘人闲桂花落’一句”有误;“人闲桂花落”是王维的诗句,C项,“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反衬手法”有误;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因此此时是夜晚,总体的情境是寂静的,才会显出石泉声音之响,山鸟之喧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诗歌,通过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词、技巧来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逐一分析所涉及的诗句。比如本题中,“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这是考查诗歌的表情技巧。首先要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一般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用典抒情;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这首诗歌八句四十字,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如何写出‘寂寞’”,这是考查诗歌抒情的方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3.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象征意义有何不同?

14.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何用意?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个性?

13.(1)运用夸张(或“想象”)的手法(1分),写出了一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2分)。(2)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是逍遥自由的象征,李白笔下的“大鹏”是自信进取的象征(2分)。

14.(1)最后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所以你李邕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2分)(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2分)。(3)最后两句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或“桀骜不驯”)的个性(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考查题,既有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有对物象的考查,答题时,要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对诗歌中描写“大鹏”的诗句分析作答。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例如,比喻、夸张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运用的历史典故及写作意图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典故的大意结合着诗歌注释分析作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为简短的字词,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从典故的性质上看,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远;引用现成的语辞,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蕴藉、更委婉。例如本题作者借用典故就是为了衬托苏轼的才学与书法成就的。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桂与玉,形容生活费用昂贵。

1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意,往往一个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决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因而被称为“诗眼”。阅读本诗,你觉得哪个字可以作为本诗的诗眼?请具体说明理由。

20.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对表现作品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19.①诗眼是“忧”。(1分)②“忧”是全诗的线索,作者在诗中诉说了自己的生活艰辛之“忧”、命途不顺之“忧”、生命衰老之“忧”(2分)。③“忧”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从渲染氛围(借景抒情)到直接表达(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忧愤之情(2分)。

20.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 1分)。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1分)。②景物凄冷萧条,突出了作者当时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1分),也是作者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1分);既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怨恨与不满(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答题时可结合注释翻译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从诗歌的感情基调上看,所描绘的种种意象,始终是围绕着作者心中的“忧”展开的:首联中的“忧”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关桂玉”是作者为生活而忧;“运落__”是作者为命运的不顺而忧;“志气俱消”“白发新添”是作者为生命的衰老而忧。所以“忧”是全诗的诗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诗眼”,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诗歌首联描写了“滞雨通宵又彻明”的情景,用一个“忧”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了诗歌的意旨,富有表现力。

20.

试题分析:“鸦飞不散”是视觉所见,“鼓湿无声”是听觉感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所选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生平“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怨恨与不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写景角度有: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绘声绘色绘形、白描、渲染、远近高低等。本诗运用的视听结合的手法,选取凄冷萧条的景物,表达愁闷落寞的情感。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生平“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这联景物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怨恨与不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