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眼中
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注】元好问: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拒绝仕元。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夜晚天气寒凉。
B.“衣冠今日是何年”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此句意蕴丰富,与《桃花源记》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相似的意蕴。
C.“枯槐聚蚁” 使用了典故,指的是南柯梦中的槐安国蚁民。在此用以比喻弱国微名。
D.然后问“诗似杜甫”,其诗歌风格沉郁苍凉。全是批判意识与悲怆情怀相融合,使诗作增加了历史深度。
18.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7.CE(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8.①“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写诗时事纷然,诗人寒夜不眠,进而想到骨肉分离,追问,“衣冠今日是何年”表达了__之痛。②“枯槐聚蚁无多地”携百姓流离失所,无立身之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悲悯。③“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写诗人以“秋水鸣蛙”相比,只愿自守一片天地,想要寻找与世隔绝的青山,度过余生,表达了归隐之情。(每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最恰当”“ 两项”。A项,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时势纷然”,忧国忧民。B项“衣冠今日是何年”是言国家破亡,改朝换代,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表现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时间流逝的意思完全不同。D项,“华巅”指白头、年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确定诗歌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漠漠帆来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4)注意典故神话。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全诗”。考生要从意像、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写诗时事纷然,诗人寒夜不眠,进而想到骨肉分离,追问,“衣冠今日是何年”表达了__之痛。 “枯槐聚蚁无多地”携百姓流离失所,无立身之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悲悯。 “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写诗人以“秋水鸣蛙”相比,只愿自守一片天地,想要寻找与世隔绝的青山,度过余生,表达了归隐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不眠”“衣冠今日是何年”。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过海印庵
宗渭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2.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13.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2.前两联描绘了微雨斜阳的秋韵图景。诗人三年后再次来到虎溪,眼前的石路依然旧时模样,碧水也依然脉脉流淌。天边一轮斜阳渐渐下坠,点点微雨中,寺门前的老柳树呈现出一种秋的风韵。
13.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与师友们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颈联写与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时依依不舍;尾联则想象自己明日孤舟向天涯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景色”“ 分析”。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虎溪”“石路”“碧水流”“斜阳微带雨”“衰柳渐迎秋” 诗人三年后再次来到虎溪,眼前的石路依然旧时模样,碧水也依然脉脉流淌。天边一轮斜阳渐渐下坠,点点微雨。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寺门前的老柳树呈现出一种秋的风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答题区间“最后两联”, 颈联“弟兄”“重”“师友情深”写于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时依依不舍;尾联“闲未得”“孤舟”则想象自己明日孤舟向天涯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比如诗歌中的 “弟兄”“重”“师友情深” “闲未得”“孤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 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发昌平岛①
(唐)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②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③魏阙,代指朝廷。
(1)请简要赏析颈联中“冲”“溢”二字的妙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1)“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冲”“溢”二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象的宏大与壮阔。
(2)①二三两联通过写海景之壮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朝廷的忠君爱国之情;③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的痛楚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通过写海景之壮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朝廷的忠君爱国之情;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的痛楚之情。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朝廷的忠君爱国之情。
18.阅读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注】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1)分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使用的两种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白头”“白首”抒发的情感。
(1)① 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红”而曰“酣”,写落日映红荷,红颜似醉。②视听结合浑然一体:鸣蝉隐绿柳,不见其形,但闻其声③拟人: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如美人醉酒,娇媚动人。④视角:柳高荷低,视角由高及低,错落有致,境界甚美。(答出任意1点得2分)
(2)对韶华易逝的慨叹:诗人三十二年后重游西太一宫,“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对照,引起诗人心中无限波澜,表达对岁月流逝之快的感慨。(2分)对亲人的思念眷恋:眼前陂水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初游到重游,白发已满头,亲人已不在身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怀念与眷恋。(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使用的两种手法”,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 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 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比如本题中,诗歌前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以夏天的特有景物鸣蜩、荷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夏天的图景。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白头’‘白首’抒发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一首,诗歌前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第三句补写池塘,最后一句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在诗人心目中,眼前所见更像是南国水乡的风光。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表达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具体情境来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 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8.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17.B.E。
18.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
17.
试题分析:B项“相接”精神想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 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句进行综合理解和分析。主要考查的有内容分析、情感表达、表达技巧等内容。首先解读题目和作者,做到读诗时候能知人论世,借助注释内容分析情感。表达技巧注意多角度分析,如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E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 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8.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对颔联的理解,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角度分析哪两个字最能具传神,“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句中,“摇”“滴”二字将静止的画面变为动的画面,故起着化静为动的作用,把水、城、露、月等景物写的活灵活现,自然最为传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象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释】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C.颔联描写金陵的繁荣盛况。“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看到荒冢上远近高低尽是挺拔的松楸,六朝的宫殿高高低低。
D.颈联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石燕和江豚,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唐汝询说:“千官有冢,六代无宫,惟馀石燕江豚,作雨吹风而己。”在这里烘托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E.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只有青山和洛阳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和六朝相同。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18.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17.CE
18.“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把江上自然的风云晴雨的变化写作由石燕、江豚带来,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解析】
17.
试题分析:C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E“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赏析题目,诗歌的选择题主要从诗歌的意象含义、意境特征、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诗歌的情感、主旨、诗歌的风格等方面命题,一般错误的选项都有明显的错误,答题时对照上面内容,找到错误即可。本诗的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18.
试题分析:“拂”字、“吹”字写得传神。“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解题格式: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小题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1】BC
【小题2】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2分)。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1分)。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2分)。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B“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选项B“视听结合”是一种描写手法;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首尾联”“ 作用”考生首先抓住意象概述尾联景物特点,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遗恨”;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小题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CD
【小题2】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3分)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3分)(每点3分,共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 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又是比较题。首先分别概括两诗由“‘琴’‘书’”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在比较异同。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和画面,力求优美;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三是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如许诗中“两三烟树倚孤村”朦胧落寞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哀 郢①(其一)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②,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释:①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故都郢,)写下此诗。 ②灵均:屈原的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运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寂寥无声,但是云梦泽风烟迷蒙,苍茫阔大,气象依旧。
C.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
D.此诗以叙述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在对历史的追忆和景物的描写中抒发炽烈的情怀。
16.本诗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B.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C.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17.陆游的诗《哀郢》和《书愤》都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抒发情怀,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15.C
16.B
17.示例一:《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概括的抗击金兵的辉煌过去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眼前功业未就,却已衰老形成鲜明对比。表明自己空有报国之志,但老而无成的悲愤。《哀郢》前三联以楚国昔日的兴盛与今天衰落败亡进行对比,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示例二:《书愤》以“塞上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立志捍卫国家,扬威边地;又以“出师一表真名世”用典明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追慕先贤的业绩,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和一腔郁愤的爱国之情。《哀郢》的尾联以“灵均恨”典故,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忧国之心不老之情,诗人与屈原经历相似而产生强烈共鸣,怎不“志士千秋泪满裳”? 总之诗人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目考查内容、情感,关键词“不正确”C项中“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中“想象”不准确。颈联是实写今日遗址荒凉,与上文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形成对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今昔对比是对比的一种,分析它的妙处重点要把握人或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历数往昔欢乐,今日悲凉,有的是感时自伤,是为了感叹世事无常,有的是感叹年华易逝,有的有表现作者的壮志难酬,还有的则表达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总之这样的对比往往带有一种历史和时空的沉重感,更能渲染出作者要表达的情绪,引人深思,发人喟叹。所以要就文论文,结合文章诗作点明其妙,但核心是不变的。题中颈联是实写今日遗址荒凉,与上文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形成对比。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诗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考生鉴赏对比手法的能力,B项“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不是对比,而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B项“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陆游的诗《哀郢》和《书愤》都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抒发情怀,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对比和用典的手法,同时又是比较题。对比或用典两者选择其一,分析时结合诗句,从手法、表达效果角度答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如许诗中“两三烟树倚孤村”朦胧落寞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古代诗歌鉴赏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9.“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20.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19.“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0.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的妙。此题不难看出是蘸用得最好。还要指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有手法要点出,“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20.
试题分析:鉴赏理趣就是解读出诗中所花蕴含的道理。但这道理蕴含在对春景的描绘中,生动有趣。如:“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这个道理蕴含在对春景的描绘之中,要把这种趣,似是困境,但跃开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似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等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