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镜湖女 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23.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 D.诗余

24.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25.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23.A

24.B

25.这首诗塑造了镜湖边船家女子勤劳、美丽、活泼可爱、乐观积极的形象。在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这是考查诗歌的体裁。本诗属于古体诗。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2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口诀: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六、品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2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诗中抓住概述诗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作品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诗人之外的特定形象或五的形象。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6.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早春画面?请简要分析。

7.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赏析这首诗。

6.诗歌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南湖早春霁后花鸟图。(2分)首联写风云变色,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大地回暖。颔联写红花遍野,山杏初绽,湖面铺绿,水苹生长。颈联写雨后白雁的翅膀仍显得很沉重,笨口拙舌的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3分)

7.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2分)末两句以“衰病”直接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惆怅、悲愤之情。(2分)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1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早春画面?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描绘。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景图。诗人紧紧把握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等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描绘。春雨刚停,湖水经过雨水的浸润,柔媚之中更增添了几分清新明快。早春时节,不时仍有寒风阵阵,而阳光返照,不仅给景物镀上一层柔和的色调,还具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这时候,漫山遍野的山杏,吐艳争芳,碎红点点,虽没有秩序可言,却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这两句写白雁因为身上的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而因为下雨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然而,前者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低空飞行,后者虽然舌涩不听使唤,也要歌唱呜叫,原因在于刚刚来临的春天实在太美妙,太有魅力了,因而它们忍不住飞舞歌唱。诗人通过写白雁与黄鹂的飞舞和呜叫,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早春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 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情与景的关系上赏析这首诗”,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且明确提问“情与景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包括哪些,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首联描写了初春的各种景物,连绵的冬雨过后,春风悄悄地回到人间,吹散浓密的愁云,带来和煦的阳光。阳光照射着静静的南湖,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颔联写初发的杏花,星星点点;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绿叶,一片青翠。颔联写静态的植物,颈联则描摹动物的情态。白雁羽翅淋雨未干,飞得很低,仍觉得双翅沉重吃力。写“黄鹂”则更切合“早春”,经冬后初发的啼鸣声尚有“舌涩”之感。湖光水色,一切都显露出生机和活力。在这迷人的佳境中,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他却出入意料地感叹,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题干指向“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有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等)、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及情感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8.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B.E

18.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 "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意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此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E.“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错误,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古,主要写的是作者夜登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头两句诗写金陵夜空寂静,凉风忽起,诗人独上高楼,远眺吴越;三、四两句写景,色调以清澈静凉为主;五、六两句写诗人在此情境下,万千悲苦汇集胸间,因觉知音稀少而怅然徘徊,不肯回去;末两句诗说只有南齐诗人谢朓的诗句能道出眼前之景。全诗以写眼前景起笔,而归结于对谢朓的钦佩,以即景抒怀的手法,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表达了作者对谢朓的崇敬和追慕之情。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笔触所及,广阔悠远,足见其构思之精巧。此诗在词语、韵律、色彩、声调、韵味等方面都协调一致,显示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在月亮下面沉吟久久不归,自古能与我相接者少又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的内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作“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李白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①乘夕凉,开轩②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①散发:将束发从头顶上放下。②开轩:开窗。

1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14.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3.(1)从嗅觉、听觉和动静结合两方面描写荷花的香气和竹叶上的露水。(2)荷花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声音清脆,滴水可听;写出环境清幽。(答出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注意扣住描写手法、角度来展开,动静、远近、高低等层次需分明)

14.(1)全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的感觉和对友人的怀念。(2)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接着写沐后纳凉的感受,表现闲情、适意。(3)七八句写由境界的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每条2分,答够3条满分,情感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景物赏析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我们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常用手法来考虑。描写景物的角度有:空间(远近、高低等)和时间;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感(触)觉;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描、衬托等。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香气”是嗅觉,“清响”是听觉,荷花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声音清脆,滴水可听;诗人以这两个动景,衬托出环境寂静,清幽。最后总结,用一个形容词对诗句的整体特色进行概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诗,考查的方向是诗人的情感。 然后,通读理解全诗(包括题目),分析诗人情感。分析诗人的情感,一可借助诗歌题材,如本篇题目为“夏日南亭怀辛大”,可知这是一篇怀人诗;二可借助诗歌中的关键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怀故人”,由这些词我们可知,诗人怀念老朋友了;三可借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接着写沐后纳凉的感受,表现闲情、适意。最后规范答案,明确指出诗人情感,再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4.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5.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__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14.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1分):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2分)。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分)

15.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的角度即可。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句尾的丽、香两字,突出了诗人强烈的视觉和嗅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 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应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这些景物,同时要关注景物的特点,“迟日”是春日,“江山”是“丽”的,“花草”是香的,“泥土”融化,“燕子”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沙滩”是温暖的,“鸳鸯”是安睡的。再结合注释中的说明即可明白这一乐景透露出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获得暂时安居的愉悦闲适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主要如下方面把握:(一)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二)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如相反,则使用了反衬的技巧。(三)分析意象的组合,从整体上把握情感意境。比如本题中,第一问不难,只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分析概括即可;第二问要结合注释中对背景的介绍来理解此时诗人的心情。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同时题干也给出了提示“借鉴__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本题因在题干中给出了提示“借鉴__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可见主要应从写景的技巧角度作答。

古代诗歌阅读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择,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下列与诗歌相关的的知识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在欢乐中隐含着深沉的忧愁。

B.“呦呦鹿鸣”四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们到来并热情款待、融洽相处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使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因贤才难求而孤独寂寞,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E.“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18.本诗抒发的思想情感很丰富,试作简要概括。文末两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7.CE

18.(1)诗歌情感有:①人生短促,时光易逝②求贤若渴而贤才难得③渴望建功立业而功业难成④积极进取,招揽贤才⑤完成统一大业的人生理想。(2)用典,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殷勤接待人才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不是用典,是比喻;E项“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错误,这是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E项“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错误,这是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手法及作用,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时光易逝;“青青子择,悠悠我心”, 求贤若渴而贤才难得,结合诗句分析情感。“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抒发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1)一二句从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傍晚时分,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3分)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

2)用了反衬(乐景衬哀情)的手法(2分),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试题分析:“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3.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1分)。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2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14.以景结情(情景交融)(1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情感的题目,首先要理解第一句的内容,然后才能理解其作用,作用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句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仅仅七个字,把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内容的问题解决了,清晰,此句为首句,对全诗的作用自然就明确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首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所以到此诗歌的情感即表达出来,因此表达技巧为以景作结的表达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比喻 水中映月。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第二空答案与“水”“月”相关即可。

9.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评分标准:4分。意近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图”,这既考查手法,又考查形象。第一问直接指向修辞,第二问直接指向意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然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本题比较简单,“月下飞天镜”,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使用比喻的修辞。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题中的“送别”和最后一联中的“仍怜故乡水”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 陵 怀 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③渚,日斜征虏亭④。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④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14.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

15.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4.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15.①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思想: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②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思想:借古讽今——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考查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可从描写对象和描写手法两个方面去分析。描写对象都是“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描写手法,包诗的“斜阳伴客愁”是拟人,刘诗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同时刘诗景物描写有时空变换。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异同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描写对象都是“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描写手法,包诗的“斜阳伴客愁”是拟人,刘诗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同时刘诗景物描写有时空变换。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