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李益
其一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其二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15.这两首诗紧扣听“梁州曲”各写了什么内容?
16.“何处关山无此曲”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15.第一首写出征的人夜宿西城,听梁州曲,看到秋月满山,联想到边塞处处能听到此曲;第二首写鸿雁听梁州曲,掉头回飞;戍守金河的人闻曲断肠,何况又身处秋风中、高台上?(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6.运用反问句式和联想手法,表面写乐声,实则写乡情。由一关山想到天下万山,将一己之乡情,升华为广大戍守将士之乡愁,境界更为阔远,意蕴更为深厚。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答,第一首诗根据“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等的具体意思概括即可。第二首诗根据“鸿雁”新来、“闻声”“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秋风”“百尺台”等具体意思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明确,“何处”是反问句式;“何处关山无此曲”是虚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实际是想抒发广大士卒的乡愁,根据这些内容作答,概括3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13.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2.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感念百姓疾苦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13.特点:雨大,及时。
分析:①诗人半夜梦醒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想象)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稻花应秀色、骄阳转作霖表现雨的及时。(每点2分,两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学生赏析诗歌时,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要能知人论世。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诗中抓住概述诗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久晴不雨,秋禾枯焦,现在“且喜溪流岸岸深”,“无田似我犹欣舞”,一位关心国计民生、关心国计民生、感念百姓疾苦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诗人之外的特定形象或五的形象。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点明白秋雨的特点,接着分析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秋雨下得突然,(答秋雨的特点是来得突然(首句)也对。)由“千里稻花应秀色”可以看出秋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秋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本首诗歌中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是虚。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又如__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20.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1.“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本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21.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可见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流露出对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的钦羡之情,表现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思。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题题干已经明确是虚实结合手法,因此分析时要指出诗歌中的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虚写即可。如“桃源一向绝风尘”为运用典故,是虚写,“柳市南头访隐沦”则为实际生活中的事,是实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最后两句的大致意思来分析,这两句是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因此表现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思。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来源:学§科§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4.“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3.颈联通过乌鹊的惊动(1分)和秋虫的悲鸣(1分)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1分)。
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1分),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1分)。(意思对即可)
14.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诗歌颈联,考查的方向是景物描述和诗人的情感,景物描述答颈联即可,诗人的情感需要联系全诗作答。然后通读理解全诗,重点理解颈联“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这一联中描绘的情景有:风吹动树枝惊起了乌鹊,缀满露水的草上寒虫在悲鸣,营造了一种寂静而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以及长期漂泊他乡的痛苦之情。(羁旅长堪醉)。本题答题模式为: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二、通过画面营造出的意境;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时,注意要结合诗歌的上下联来回答,不可单就某联分析,否则对诗歌的情感把握很难准确到位。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诗,考查的方向是通过炼字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后,回顾炼字的基本步骤, 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运用了什么手法,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最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况,并规范答案。一般这样表达: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前)后文的……(表感情,谈作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旺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E(答C3分,答E2分)
18.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每点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C.“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错。“石角钩衣”“藤梢刺眼”运用反语,看似抱怨之语,实则写春景的美好。“新”说明是春景,而非夏景。E.“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错。本诗通过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意以及求仕于长安而未果,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懑。而非物是人非之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1.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2.对“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进行赏析。
11.天山下了一场大雪,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三十万远征将士,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诗歌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12.运用夸张手法(手法2分),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这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表达效果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具体诗句考虑,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描绘情景3分,情感:行军、从军艰苦1分,思乡、思归1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1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12.《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
11.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1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这是考查诗歌形象及作用。第一问,应先找出首联中的意象,然后结合其特点进行概括。第二问,应先考虑写景的直接作用,即交代时令,渲染氛围,烘托气氛,然后再考虑这一景象与下文的关系。“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萧条”“归思”“黯”等词语交代了景象的特点——萧瑟凄凉,再结合整首诗歌的情感,可以知道首联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第一问,答题模式:(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对于第二问,一般如下:先看写了什么内容,再从如下角度考虑作用:与诗歌标题的关系——扣题、点题;与情的关系——渲染烘托,与下文的关系——引出、奠定感情基调,交代时令。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目标直接指向尾联,且是“言有尽意无穷”,应是指向抒情的方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②禁:消受。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景。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以下诗句均寓有兴亡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18.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D
18.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1分)运用典故,(1分)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1分)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C项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从诗中的“花无赖”“好禁春”“刺眼新”可判断出此诗写的是春景。D“杜甫诗中韦曲花”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当年燕子知何处”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遇兴亡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解题思路:首先要翻译诗句,指明“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的什么表层含义是什么;然后分析所用典故,指出典故本身寓意,再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诗人引用典故的目的,挖掘诗句的深层意蕴。需要注意的是本诗归隐之情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典故本身有什么寓意,然后思考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一般有:(1)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3)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本诗中诗人用典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就要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①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①居延城: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②猎天骄:这句话是说唐时强悍的吐蕃将士在郊外打猎。③空碛(qì),空荡无边的大沙漠。④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嫖姚校尉。
13.诗歌的颔联塑造了吐蕃健儿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4.诗歌的颈联写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怎样做到的?
13.(1)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彪悍的形象(2)暗示边情的紧急(3)为诗的下半部分做了铺垫(或衬托出后文唐军将士的英勇)
14.(1)用两相对比(衬托)的写法,前两联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2)颈联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3)借”用“护羌护卫” 、“破辽将军” 、“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4)朝廷将把湘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德胜的边帅,赏功慰军,间接写出将士的作战英勇。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悍,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彪悍的形象,暗示边情的紧急。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颈联写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抓住“英勇”,五六句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颈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如本题五六句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怀
杜甫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19.古人评论说:“愁眼二字,便见所怀。”“愁眼”所见的是什么?这两个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0.清人仇兆鳌说此诗“处处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请以二三联为例,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进行简要赏析。
19.“愁眼”所见的是霜露、菊花、断柳、净水、楼阴、山日、归鸟、啼鸦等自然景物和“客泪”的情景。①用“愁眼”做线索,即景物从愁眼看出,从而把它们串联在一起。②领起全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0.第二联写“柳”因“天风”而断,“客”因听到“清笳”声而堕泪;第三联写“楼”因“水净”而“阴直”,因“塞日斜”而显得“山昏”。(3分)这两联情景交融,以凄凉、清净之景,表达了哀伤、惆怅之情。(写“以哀景写哀情”亦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道题有两问,学生要按问作答,条理清晰。第一问“愁眼”所指的内容,可以从诗句中找出相关的意象来进行分析,指出诗人看到的景色即可。“愁眼”是全诗的诗眼,一开篇就在文中奠定了感伤的抒情基调,使后面的景物描写都笼罩在“愁”的氛围中,后文所描写的一切景物都是在诗人的愁绪中登场。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在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诗人描写了柳树因为天风而被吹断,客人听到清笳的凄惨而落泪,高楼由于水的澄净而阴直,夕阳西下、天色暗淡,山也因此蒙上了昏暗的色彩。眼前的景物皆因作者的心情而染上了悲伤的色彩,这是典型的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