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刘备对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势,或表示高下悬殊。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参考答案: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上下句各写出一个典型景物并概括出特点,得1分,单单写出“月”“井梧”不得分)等肃杀萧条之景(概括出意境得1分,其他如凄清、凄凉等亦可)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概括出情感得2分,其他如悲痛无奈、孤独苍凉等亦可),融情于景(点出效果1分,情景交融亦可)。

(2)参考答案: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2分;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2分;已入暮年的无奈2分;报国无门的痛苦2分。(四点中的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残月照着幽深的巷子,只听见砧杵敲打之声,周围越发静寂,令人内心失落空荡;风吹水井边梧桐树,摇落黄叶满地,这便是故园的秋天。诗人选取了“砧杵”“深巷”“月”“井梧”这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营造出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也就越发烘托出诗人的寂寞悲苦之情。诗人的情因景生,诗中的景也正是诗人情感的外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词句中写的是寂寥悲凉之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可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2)试题分析: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感慨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结合注释可知,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再联系诗人一生渴望北定中原的志向,诗中的“利欲驱人万火牛”“欲舒老眼无高处”,表达了诗人不老的志向,而“安得元龙百尺楼”则表达出诗人报国无门的遗憾和无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谕悲秋者

南宋·楼钥

黄云万顷一时收,喜见高空风露秋。

岁事及今将告毕,人生到老盍归休。

固知景物能与感,亦有痴人苦过忧。

胸次果然无一累,岂容秋月使人愁。

1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3.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2分)秋风吹过,天空明朗无云,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2分)也为下文表达内心的感悟奠定了基调。(1分)

14.整首诗以劝谕悲秋者的语气,表达了作者放达开朗的胸怀,展示出一种积极的生活观。(2分)作者以“谕悲秋者”为题,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引出自己内心的感悟:人生到老,何不像秋天一样,放下诸事来休息呢?很多人为秋天而感到伤感忧愁,然而,如果能够放开胸怀,心无挂碍,那么,秋天又怎能引发人的伤感呢?(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首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2分)秋风吹过,天空明朗无云,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2分)也为下文表达内心的感悟奠定了基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以从这写方面来考虑:

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再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从而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以及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做结,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一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曾其哀乐”。如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即以美好的春天涌动的江水绚丽的花朵和明月夜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寂寥和愁苦。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谕”和诗中的“喜”“盍”“岂”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古代诗歌阅读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唐) 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唐) 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④,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好友。②菉:草名。③王孙草:代指茶叶。④逋客:避世之人。

17.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皇甫冉之诗使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筐茶叶,晚上沿着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

B.皇甫曾之诗全篇写实,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中思念朋友。

C.《新唐书∙陆羽传》说:“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说明饮茶之风的真正盛行是在中晚唐开始。两位诗人通过送陆鸿渐采茶来写茶、论茶,表达了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D.皇甫冉之诗表达了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慕,皇甫曾之诗通过刻画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E.这两首诗基本上体现了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既脱俗又入俗;既有清高超旷的人格追求,又有脉脉的人间温情;既追求深远、空灵的诗境,更注重雅静、闲适、淡泊诗境的营造。

18.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相同?

17.BD(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8.第一首诗通过想象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3分);第二首诗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B“全篇写实”表述错误,皇甫曾之诗也是虚写。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皇甫冉之诗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筐茶叶,晚上沿着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皇甫曾之诗诗人想象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中思念朋友。D项表述内容弄反了,应是皇甫冉之诗,通过刻画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皇甫曾之诗表达了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第一首诗“非采菉,远远上层崖。”想象朋友陆鸿渐要登上高高的山崖方能采到好茶,“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一天的时间才能采满筐,写出采茶的艰辛,“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晚上只能借宿于山村人家。前三联通过想象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第二首诗“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写出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把采茶的环境写得优美超然,表达出羡慕之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白 帝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戎马:战马。归马:从战场归来的马。②诛求:索要,征收。

13.诗歌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奇险阴森(荒凉昏暗)的暴风骤雨图。(1分)运用了衬托手法,以云从城门中涌出、雨在城下落下衬托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峻。(2分)同时,也运用了视听结合手法,暴雨使江水猛涨发出雷霆一般的涛声是听觉形象,日光暗淡使草木失色是视觉形象,有声有色地表现出突降暴雨的情形。(2分)

14.作者以暴风骤雨暗喻动荡时局,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2分)通过描绘荒原上无主的战马、遭遇血洗的村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2分)选取被盘剥殆尽、无依无靠的寡妇这一典型形象,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憎恨。(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首联和颔联关键景物“云出门”“雨翻盆”“急峡”“古木苍藤日月昏”,可根据这些景物描写,从衬托和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其表现出的突降暴雨的情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诗歌中的“云”“雨”都与白帝城构成衬托关系,然后再从视听角度分析概括。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的关键词“雨翻盆”“归马逸”“寡妇诛求”等,再结合着诗歌注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其国家的担忧,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憎恨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考生在思考时,就要根据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结合着写作背景分析其表达的作者情感即可。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野 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此诗定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才有一个栖身之所。琴台:是成都的一处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1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12.诗的后四句抒发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首联,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柴门迎江,一切如此自然。(1分)

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江流回曲,适于泊舟,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在此靠岸。(1分)

诗的上半部分,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1分),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2分)诗人由“贾客船”而引起他对“长路”的联想,为后面抒情作铺垫。(1分)

12.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归途。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3分)

尾联,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问: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能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做该种题型,首先通读全诗,做到整体下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内容。可以抓住诗中的意象来理解。篱、柴门、江岸等意象,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第二联描写了江边的渔人生活,码头商船靠岸,描写了两幅生活画面。作用考虑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因为是开头,所以还要考虑和下文的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概括画面内容。解答该题需要理解诗句,抓住意象进行联想丰富完整画面内容,然后组织语言回答。答案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整体概括画面和特点,即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另外是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可以先概括后描述,也可以先描述后概括。诗歌中写景句的作用,则要考虑景物表达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某种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某种情感,除此之处,还可以从结构上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比如,为下文作铺垫。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审题,题干问的是后四句,即颔联和尾联抒发的情感。无论理解哪句哪联,都要建立在整体理解全诗的基础之上。然年逐句分析鉴赏其中包含的具体情感。“关心”和“ 悲”字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关切、担忧之情。后句反问,借云抒情,由浮云联想到自己漂泊无定,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尾联前一句叙事,后一句写情中寄寓情感。哀,情感悲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8.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17.AC

18.“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孤寂”应该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项,“淡淡的忧伤”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句,首先分析这两句有何表现手法如“至”“香”,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内容,最后评价诗人流露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节选),回答小题。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__用字精妙传神。节选部分的炼字就极富表现力,请说说表现在哪里。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1)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运用比拟的写作手法,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的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美好,但却带着淡淡的忧伤,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解析】

试题分析:

(1)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8.真正“不知__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17.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18.真正不知__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根据诗句写景物内容说明“笼”字表现了景物什么特色,使用评价语“生动”“形象”“准确”等评价诗句的用词。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根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中诗句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本题要联系杜牧《泊秦淮》一诗的有关内容,抓住“千古伤心事”来理解诗人忧国忧发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2.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3.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12.①思念家乡亲人。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

13.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客子”的思想感情,只要从诗中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即可,“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可见客子思念家乡;“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可见客子对战争的厌恶。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理解大意“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一实一虚,表达出客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18.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7.BE

18.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17.

试题分析:B项,词中没有表达非“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E项,诗人引述典故目的不在此,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首词的题目是《红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所以整首词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具体到各个诗句,根据注解可知,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典故,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