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2.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12.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都要从诗句中找出一些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分析作答。“君之出”“思君”体现出了丈夫远行未归;“不理残机”体现了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特点;“减清辉”体现了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君之出”“思君”体现出了丈夫远行未归;“不理残机”体现了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特点;“减清辉”体现了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12.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词语的运用来体会表现手法的运用。“思君如满月”一句,诗人把思妇的思念比作满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抽象的思念化为形象生动的满月;“夜夜减清辉”一句,以减清辉来比喻思妇的憔悴不堪,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先分析内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第文后各题。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3.请从动静角度赏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14.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13.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以动衬静,反衬秋夜的寂静,表达作者凄凉心境。

14.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题干提示“动静角度”,“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以动衬静,反衬秋夜的寂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以动衬静,反衬秋夜的寂静。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分析两首诗的心境,找出不同,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两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地区。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15.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15.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了 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献身沙场的壮士豪杰的惋惜和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的所谓“游侠儿”的讽刺;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 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应该答出“肃杀”“悲凉”,作用是“铺垫”。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 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秋晨

于赓虞【注】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注】于赓虞:新月派诗人之一,早年在南开中学求学,之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文学,著名翻译家。

13.诗句“从我的背上踏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4.诗歌第二节“抱住太阳的脚”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3.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黑夜生命体征,形象、生动的把黑夜在人们内心的沉重感(或黑夜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描述出来。

14.太阳有脚,拟人化了,“我”“双手抱住”写出了最亲密的接触。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摆脱了黑夜的折磨之后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光明新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分析语言作用是从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上考虑。第一节着重抒写告别秋夜的心情,以此反衬对秋晨的企盼和欢迎。“从我的背上踏过”主语是“黑夜”,所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黑夜生命体征,形象、生动的把黑夜在人们内心的沉重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4.知识补充: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5.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诗句来体会,第二节正面抒写了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双手抱住太阳的脚”,“太阳的脚”指太阳射进室内的光线,一个动作全盘托出了睁眼后乍见太阳时的心情:作者在摆脱了黑夜的折磨之后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光明新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3.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14.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3.①天色已晚。"晚钟鸣上苑"    ②下起细雨。"疏雨过春城"

14.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解析】

13.

试题分析:答出原因: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14.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情感: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原因: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3.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4.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3.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答对一点给1分)

14.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1分)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1分)(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注视①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前往常州等地赈灾。然后抓住诗歌前六句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当时的情形。关键词有:哭、悲、火、病、无伴、思归、发稀。“哭、悲、火、病”使人联想到了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病中感伤;“无伴、思归”体现出了孤寂、思归的痛苦;“发稀”让人联想到了年老的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诗歌整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感悟意境,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关键词:残灯、孤舟、长夜。让人联想到在一个不眠的长夜,唯有孤舟和残灯相伴的情景;要写出“嫌”是拟人手法,其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写出孤灯与诗人相伴的情态;在这种意境中,诗人自然会感受到残灯的温暖、人生的无奈与自我嘲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鉴赏。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6.首联的“深”字概括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6.“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

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1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欣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重要句子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该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为:艺术手法+表达效果+抒发的情感.结句“雁飞不断天连水”显然是一句描景的句子,其使用手法为以景结情.从内容角度看,其中心意象为“飞雁”“天连水”,由意象概括出表达意境,最后由意境结合全词,写出该句抒发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故国三千里”用典,本是抒发宫女背井离乡、禁锢深宫、长期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孤苦情节的。作者深感自己的身世与宫女命运有相通之处。“南去”句写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未能归的愁思。“紫蟹黄柑真解事”句用典,方岳诗云:“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黄庭坚句:“尘思黄柑洞庭霜”都是秋令节物。词人又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的佳肴美味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王粲”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愁闷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13.阅读下列这首古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答出一个专业术语及分析给2分,可酌情给分。)

(2)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__,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答出陶诗与本诗都在写“辞官隐居”给1分。答出“陶”怡然自得给2分,分析尾联内容并答出情感给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运用对偶句,写走过里巷,大家争着来问候讯问诗人,忽然碰到鱼鸟,它们看到诗人也感到惊讶,纷纷猜测。写出了人们和鱼鸟对诗人出门的惊讶,联系首句“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人们和鱼鸟惊讶的原因,显然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目的是突出诗人的深居简出。“鱼鸟亦惊猜”则是拟人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试题分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本题诗中“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写诗人回去后无言静卧,只能期待和不时出现在梦中的古交谈,表达出的是一种无奈孤独寂寞之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本题中两诗都是对“雨”的吟咏。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 “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胱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4.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13.B、E

14.“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解析】

13.

试题分析: 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

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8.本诗情寓景中,请从诗的前两句中选择一个意象作简要分析。

19.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8.(1)“野草花”,增添了景色的荒僻之感,蕴涵了诗人浓厚的伤感之情。(或:“夕阳斜”,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蕴涵了诗人浓厚的伤感之情。)

1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1)唤起读者想象,(2)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3)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人往住借助意象来传情达意。前两句中有许多意象,有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夕阳。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中写朱雀桥和乌衣巷是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地,彼时非常繁华。诗中写这两个地方是为了以过去这两个地方的繁华来反衬或烘托现实中的荒凉。野草花能表现荒凉之感,夕阳,让人伤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意象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该意象通常蕴含哪些含义,二是所写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传达什么情感。一唐人的怀古诗,一般都涉及到虚实结合的写法或者对比反衬的手法,不管是哪一种,都有眼前的景和昔日的景的对举。而眼前的景都是荒凉、衰败的,由此,作者才能生发出一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所以,诗中的“野草花”“夕阳斜”都是衰败萧条冷落的景象。

19.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具体是理解诗句的作用。理解诗句的作用,要从多方面考虑,可以从所写句子表现的内容及表达效果来分析;可以从结构上分析,分析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表现诗歌主旨的角度来考虑。该句内容上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效果是为了唤起读者想象,结构上和下句形成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诗歌中句子的作用,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因为句子是为整首诗服务的。从几个方面理解。首先是该句写的内容,所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传达的情感以及该句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上面诗句的某些词,是否照应题目,是否和后面的诗句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做题时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要结合具体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而不能只是空套理论给个思路不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