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12.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13.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

12.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2分),引出月光,呼应标题,同时为下文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铺垫(2分)。

13.①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1分)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首联位于诗歌开头,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其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标题、下文的联系:“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和题目“月”联系起来,并且为后文因月抒情,埋下伏笔。内容上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对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调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联系上下句(联系全诗),简要解释诗句,分析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议论、抒情、描写,一般渲染氛围;结构上,统领全文,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比如本题中,首先分析首联所写的内容,“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秋期近”交代季节,“月影清”与诗歌标题“月”照应,“清”写出月色的皎洁,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为下面的望月以及表情做了铺垫。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抒情的方式。在概括情感时,应结合全诗内容,务求全面;抒情手法,要善于分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答出手法后,应该根据诗句进行分析。诗歌前四句写月中之景,借景抒情,后四句抒月下之怀,直抒胸臆。诗人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平叛逆,天下太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借助诗歌的注释来把握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晞。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处者歌式微, 游子叹黍离。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C.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D.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E.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小题1】(5分)CD(评分标准:选对一个得2分,全对5分)

【小题2】(6分)《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3分)《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C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不是“乐景写哀情”,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是以哀景写哀情。D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感慨“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答案就在注释①里。七八句意思为,启程之日严霜冻结,如今归来白露已晞。从离家时的严霜之景,到如今的白露已晞,用物象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流转,虽然景物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役夫久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注意从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内涵两个角度作答。曹植的《情诗》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 、“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紧贴高考考题趋势,考查与课内诗词相结合的比较题。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分别分析两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情感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比较两首诗词思想情感的异同,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感鹤

【唐】白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1】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2】。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3】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唯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唯恋主人,兼亦狎乌鸢【4】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注释:【1】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2】翾(xuān):低空飞翔。【3】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用于射鸟,可以靠它收回来。【4】鸢(yuān):一种小型的鹰,以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也吃腐肉。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落笔即写鹤的耿介贞姿,高翔于田野之上的野鹤与翩翩轻飞的杂鸟形成鲜明对比。

B.“一兴嗜欲念,遂为缯缴牵”是说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

C.作者以“不唯”“兼亦”反复表现野鹤自甘堕落,与群鸡争食,与乌鸢为伍,令人唏嘘。

D.作为一首寓言诗,本诗以生动的故事性描述为主,兼有议论,以浅映深,抑扬跌宕。

22.本诗以鹤喻人,托物言志。下列诗歌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C.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D.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23.本诗题为《感鹤》,诗人借鹤的变化寄托了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1.B

22.A

23.①诗人笔下的野鹤原本卓然不群,高飞于天际,与俗众始终保持距离而不曾同流合污。十余年如一日,正直高洁,操守坚定。(1分)②然而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野鹤一旦兴起贪念被捕获,便随遇而安、甘心堕落而不自省。曾经的卓然不俗、耿介正直也完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2分)③作者通过描写野鹤境遇的变化,讽刺那些貌似“清高”实则立志不坚、为名利之欲抛弃理想宏愿的人,表达了对清高孤傲、坚守名节的真君子的渴望。(2 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其实属于综合考查。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旦兴起贪欲之念,被箭射下来后被捕,不是“不幸”,而是自己起了贪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22.

试题分析:该题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具体是考查托物言志的手法。《山行》是清代的姚鼐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山间环境的恬谧安静、和谐美好表达自己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诗中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因此诗人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玩味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行。如白居易的《感鹤》,就是以鹤喻人,又如曾巩的《咏柳》,以柳喻指奸邪的小人。

23.

试题分析:本题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题目的提示“借鹤的变化”,答题时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野鹤的变化,注意野鹤变化的原因,然后再分析诗歌中野鹤的比喻义,从而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诗歌的前八句是写原本的野鹤;9-16句是写野鹤的变化。野鹤所比喻的形象可结合诗歌的后两句“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如本题中,理解诗歌的情感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诗句”,从最后两句诗来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释】①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②越江:即粤江,诗中指柳江。③郢:古地名,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1)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紧扣其中的数量词简要赏析。

(2)有人认为,尾联中“长在荆门郢树烟”句中的“烟”字应改为“边’,字,有人则认为还是用“烟”字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颔联抒发了诗人多年来被贬南方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一身”与“万死”形成极大反差,突出了自己遭遇的重重险恶和苦难;“六千里”和“十二年”从时空角度写出了诗人被贬之远和被贬时间之长,字里行间充溢着抑郁之气和怨恨之情。

(2)还是用“烟”字好。理由:“烟”字恰切地呼应上句“梦”字,状写出烟云笼罩的情景,营造出迷离朦胧的意境,颇能传梦境之神,诗味浓郁。②“烟”字生动形象地烘托出诗人对弟弟浓重的相思之情和心中的愁绪,显得情深意浓,真切动人。③“边”字太平淡,肤浅,缺乏形象感,不能呼应前面的“梦”字,无意蕴。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颔联作者的情感,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一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可能性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一身”与“万死”形成极大反差,突出了自己遭遇的重重险恶和苦难;“六千里”和“十二年”从时空角度写出了诗人被贬之远和被贬时间之长。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昧。宋代周紫芝曾在《竹被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烟”字生动形象地烘托出诗人对弟弟浓重的相思之情和心中的愁绪,显得情深意浓,真切动人。“边”字太平淡,肤浅,缺乏形象感,不能呼应前面的“梦”字,无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8.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选D给2分,选C给3分,选A.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18.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A项“五言古体诗”判断有误,本诗应为“五言律诗”。B项作为怀古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此地的历史,即“吕蒙营”“刘备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判断有误,应为“眼前之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4.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15.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

14.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借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明媚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15. 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苦无知音:仕途坎坷,一生苦吟,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个要点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以乐景写哀情就是在美好的环境下,心情却是悲伤的,美好的景将哀怨的心衬托的更加哀伤,比如:

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春意盎然之乐景衬托少妇之哀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赏心悦目之景衬国破家亡之哀!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春色悦目鹂音悦耳衬英雄无处之哀!

4.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以春意萌动衬别抽离很之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杜甫诗《南征》,作于唐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作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杜甫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整首诗悲凉凄楚,令人怆然而涕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小题。

夏 日 三 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5.请从炼字的角度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并简析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5.“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16.这首诗主要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从语言的角度:抓住“邀”、“纳”二字,分析炼字的精彩;如:“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抓住“邀”、“纳”二字,分析炼字的精彩;如:“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从写景的角度:①可分析写景之时采用的手法——动静结合、反衬;如: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因而,水到渠成的表达出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②也可从“写景顺序”这个角度入手,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从视觉到听觉;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可分析写景之时采用的手法——动静结合、反衬;如: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因而,水到渠成的表达出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5.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16.有人说本诗的颈联、尾联抒发的情感和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情感类似。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5.(1)比喻。“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的眼泪已经枯竭,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2)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3)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4)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__的悲痛心情。

(5)写景上以动衬静。以枝鹊的啼叫衬托夜的宁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__的悲痛心情。(指出一种手法并作分析3分,正确答出两种即满分。)

16.(1)都是表达壮志未酬而含恨不已的情感。颈联写故书放置瓮中,闭门读书的生涯已如前世的梦;少年的壮心已藏,如孤剑深锁匣中。表达了故国沦亡,少年壮怀无处施展的无可奈何的孤寂和愤激。(2)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两句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景,而且用鹊啼声反衬了夜的幽静,以动衬静;所写景物有远有近,其中“龙”是想象,是虚写,“鹊”是实写,两句诗虚实结合。结合注释深层挖掘,就会发现诗人在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气,把感情寓含在景物描写中,借景抒情。两句诗中比喻手法运用明显,洞龙睡熟,比喻赵氏政权已经不复存在,古人常常用“云从龙”比喻君臣关系。云龙:君臣风云际会。云归岫,遗民像云那样归隐深山,隐姓埋名。枝鹊,比喻自己,运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典故。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16.

试题分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诗人自觉写读书为学乃前身之梦,写剑睡匣中但壮心不死,以抒自己的激愤之情,但这一切都与夜色联系在一起。作者独坐于茫茫长夜,浮想连翩,沉郁深远之感受浑化于一片幽暗、孤寂的气氛之中,表达了诗人面对故国沦亡,一腔爱国之情无处施展的愤激、郁闷和悲凉,表达了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联系当时形势,这些情感是不难理解的。诗风沉郁,颇得老杜之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附译文:

夜深人静,银河横空,报时的玉漏发出低沉的声音。我伫立高楼上,风露润湿了我的衣襟。大宋江山早已沦入敌手,多少遗民像云归深山,隐姓埋名。我的泪水已洒尽,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对满林月明。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逐渐飞尽,只有吹幽怨的排箫来打发这长夜沉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二句,构成贤愚对比;“梧桐”与“枳棘”二句概括昏君奸佞。

18.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7.AE

18.(1)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2)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梧桐”二句,喻小人居于高位,而君子不得其位。(3)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归去来”,直接表明“老大无成,将要归隐”的愤懑之情。(每点2分,概括与分析各得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由“霜”“秋”“大荒”等意象即可探知作者的情感是深沉而抑郁的;后两句则直抒个人的不满情绪,故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与全诗题旨相左。E项,“白日”与“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二句构成贤愚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A项,该项是对开头四句的分析,从诗歌中来看,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故选项中“昂扬奋发”错误。E项,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诗歌五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__,贤能之士屡遭排斥、__。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十一、十二局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结合全诗来分析最后一句中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小题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小题1】AC

【小题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B项“孤寂”应为“宁静”;D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项“淡淡的忧伤”错。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首先要明确运用的什么表达技巧,然后在写水方面写了哪些内容,起到了何种表达效果,已经表达了诗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的心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