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 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3.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3.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
14.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为比较阅读,寻找写景角度的相同点和意境上的区别。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意境上分别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见的写景角度: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如本题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上人(1)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2),时人已知处。
送崔九(3)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释:
(1)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沃洲山: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
(3)崔九早年与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但不久即去官归隐。这首诗为送崔九归终南山而作。
16.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 (人名)的 (作品名)。
17.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一个“将”字,表达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
B.刘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
C.“归山深浅去”意为友人深一脚浅一脚,归山之路充满困难。
D.两首诗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看似平淡,其实含意颇为深远。
18.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6.陶渊明 《桃花源记》
17.B
18.同:都有对友人的真挚劝谕,对当时借假隐沽名钓誉的厌恶和批判。异:刘诗还有对友人孤高的称赞,裴诗则有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情绪。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哪篇作品,这是考查文学常识。“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中有句子“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可见应是源自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考生应先审明题干,“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 (人名)的 ……(作品名)”,然后到诗歌中找出包含典故的诗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再找到诗句中有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武陵人”“桃源”,最后联系所学的篇目。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词语、技巧的分析。A项,“表达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有误;“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此处的“孤云”和“野鹤”都是指友人,意思是“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这是对友人的揶揄。C项,“意为友人深一脚浅一脚,归山之路充满困难”有误;“归山深浅去”的意思是“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D项,“两首诗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裴诗中没有使用比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错误”的;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诗歌。本题中,A项是分析刘诗的首句,“孤云将野鹤”,选项误把“孤云”和“野鹤”理解成了自己和友人,故得出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其实此处的“孤云”和“野鹤”都指友人;C项考查裴诗的首句,分析有误;D 项是针对两首诗的技巧设题,裴诗中主要使用典故。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同时要注意答出两首诗歌的异和同。“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两个作者都劝勉友人要隐就要真归隐不要为了沽名钓誉而假隐。这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刘诗中还有对友人孤高的赞美,裴诗中有对官场的厌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比较简单,只要抓住两首诗歌中“莫……”的诗句即可分析诗歌情感。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 州 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傍晚景象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3)请赏析 “烽火起云间”一句的妙处。
(1)“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本句以景结情,烽烟忽起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和内容综合考核的题目,首先是时间,从“吹角罢”和“射雕还”不难看出是傍晚,描写的角度,应该明确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此句明显是着眼点的不同,一是听觉一是视觉。做到视听结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见的写景角度,顺序:时间、空间;写法:动静、点面、声色、正侧、白描、勾勒、细描,修辞;感官等。如本题“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的题目,“垂泪”的原因,“黄榆落”秋景肃杀让人感伤,“孤城吹角”生活孤独凄苦,“牛羊下山”动物归巢,人也思想,勾起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黄榆落”秋景肃杀让人感伤,“孤城吹角”生活孤独凄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3)试题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景结情的方式,用凄凉之景表现内心的无限伤感,有戍边生活的凄苦,有对戍边者的同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如本题以景结情,烽烟忽起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15.下列各句中对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16.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要突出画面中某些景物的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简要说明。
15.B
16.白描、比喻、铺陈(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比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妙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意思恰当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B项“西湖全部胜景”概括不当;“细致描绘”解说不当。颔联和颈联,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6.
试题分析: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画出湖上春景图。不用典故,纯用白描,只借巧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如画面之点苔,增添无限神韵。时作者将离杭州刺史任,故末联有留恋之意。首先从大体布局上看,西湖之美,在于有山有水,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整齐排列,而是“乱”峰簇拥,高低错落,水面平铺,澄澈清碧,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然一幅泼墨山水图画。接下来细看山水,峰峦起伏,且有青松妆点山的颜面,形成千重翠黛,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除了这湖中主景之外,诗人进而配以衬景,四周农田新插的水稻,一片茵茵翠绿,仿佛是一片巨大的碧毯缲抽出的线头,水中新生的蒲草,随着波浪飘转,恰如女子的青罗裙带随风飘扬,写生中又带有了奇思妙想,使得平常的景色充满奇谧的趣味。经过这样一番泼墨皴染、工笔细描、奇思妙想的功夫,西湖终于变成了人间天堂,使人无法抛舍而去,情之深缘于画之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一般认为,诗词常用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泪
李商隐
永巷①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__。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②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③!
【注】①永巷:汉宫中幽闭有罪宫嫔之处。②岘首碑: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于岘山为其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③青袍: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诗中用以指贫寒之士。玉珂:为贝制的马络头上的饰物,诗中借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3.这首诗题为“泪”,诗中八句,没有一个“泪”字,可是读来句句都是泪。作者是如何写出泪来的?
14.程梦星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中云:“此篇全用兴体,至结处一点正义便住。”尾联有两字是全诗的关键,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13.一二先虚写,一是宫娥,二是思妇。此二种人,最善于泪,故用以发端。中二联,皆泪之典故,然各有不同;三四是为人而泪者;五六是为己而泪者;送终感恩,悲穷叹遇,尽于此矣。七八再虚写天下之泪,无有多于送别;而送别之泪,无有多于灞桥:故用以收尾。
14.“未抵”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没有直接写“泪”,但引用典故写“类”,实际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题时答出典故表达的情感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一二先虚写,一是宫娥,二是思妇。此二种人,最善于泪,故用以发端。中二联,皆泪之典故,然各有不同。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炼字可以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四个方面考虑,一般的情况都有炼意,景物描写一般都有炼境,此题是诗歌的结尾应从炼结构和炼意的角度考虑,结尾应是卒章显志的手法,从结构上分析,前面都是铺垫,最后一句点明情感。“未抵”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2.按诗歌的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
13.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12.七律
13.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体裁。七字的诗句,八句诗,是七律。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如本题七字的诗句,八句诗,是七律。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12.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13.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
12.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2分),引出月光,呼应标题,同时为下文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铺垫(2分)。
13.①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1分)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首联位于诗歌开头,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其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标题、下文的联系:“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和题目“月”联系起来,并且为后文因月抒情,埋下伏笔。内容上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对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调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联系上下句(联系全诗),简要解释诗句,分析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议论、抒情、描写,一般渲染氛围;结构上,统领全文,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比如本题中,首先分析首联所写的内容,“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秋期近”交代季节,“月影清”与诗歌标题“月”照应,“清”写出月色的皎洁,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为下面的望月以及表情做了铺垫。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抒情的方式。在概括情感时,应结合全诗内容,务求全面;抒情手法,要善于分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答出手法后,应该根据诗句进行分析。诗歌前四句写月中之景,借景抒情,后四句抒月下之怀,直抒胸臆。诗人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平叛逆,天下太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借助诗歌的注释来把握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晞。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处者歌式微, 游子叹黍离。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C.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D.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E.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小题1】(5分)CD(评分标准:选对一个得2分,全对5分)
【小题2】(6分)《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3分)《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C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不是“乐景写哀情”,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是以哀景写哀情。D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感慨“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答案就在注释①里。七八句意思为,启程之日严霜冻结,如今归来白露已晞。从离家时的严霜之景,到如今的白露已晞,用物象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流转,虽然景物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役夫久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注意从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内涵两个角度作答。曹植的《情诗》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 、“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紧贴高考考题趋势,考查与课内诗词相结合的比较题。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分别分析两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情感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比较两首诗词思想情感的异同,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感鹤
【唐】白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1】。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2】。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3】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唯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唯恋主人,兼亦狎乌鸢【4】。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注释:【1】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2】翾(xuān):低空飞翔。【3】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用于射鸟,可以靠它收回来。【4】鸢(yuān):一种小型的鹰,以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也吃腐肉。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落笔即写鹤的耿介贞姿,高翔于田野之上的野鹤与翩翩轻飞的杂鸟形成鲜明对比。
B.“一兴嗜欲念,遂为缯缴牵”是说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
C.作者以“不唯”“兼亦”反复表现野鹤自甘堕落,与群鸡争食,与乌鸢为伍,令人唏嘘。
D.作为一首寓言诗,本诗以生动的故事性描述为主,兼有议论,以浅映深,抑扬跌宕。
22.本诗以鹤喻人,托物言志。下列诗歌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C.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D.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23.本诗题为《感鹤》,诗人借鹤的变化寄托了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1.B
22.A
23.①诗人笔下的野鹤原本卓然不群,高飞于天际,与俗众始终保持距离而不曾同流合污。十余年如一日,正直高洁,操守坚定。(1分)②然而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野鹤一旦兴起贪念被捕获,便随遇而安、甘心堕落而不自省。曾经的卓然不俗、耿介正直也完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2分)③作者通过描写野鹤境遇的变化,讽刺那些貌似“清高”实则立志不坚、为名利之欲抛弃理想宏愿的人,表达了对清高孤傲、坚守名节的真君子的渴望。(2 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其实属于综合考查。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野鹤不幸被捕获,偶然变故引发了后来命运的逆转。”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旦兴起贪欲之念,被箭射下来后被捕,不是“不幸”,而是自己起了贪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22.
试题分析:该题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具体是考查托物言志的手法。《山行》是清代的姚鼐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山间环境的恬谧安静、和谐美好表达自己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诗中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因此诗人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玩味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行。如白居易的《感鹤》,就是以鹤喻人,又如曾巩的《咏柳》,以柳喻指奸邪的小人。
23.
试题分析:本题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题目的提示“借鹤的变化”,答题时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野鹤的变化,注意野鹤变化的原因,然后再分析诗歌中野鹤的比喻义,从而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诗歌的前八句是写原本的野鹤;9-16句是写野鹤的变化。野鹤所比喻的形象可结合诗歌的后两句“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如本题中,理解诗歌的情感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诗句”,从最后两句诗来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