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全诗格调极为哀怨。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0.结合全诗理解,概括这首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并指出时如何表现的。(6分)
19.AC(A项3分C项2分。)
20.(1)情感: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2 )表现手法: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以景结情,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颇有韵致。(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A项对诗歌的主旨及情感分析有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项对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分析有误,“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理解,概括这首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并指出时如何表现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叹息”一词直陈心曲,既对远嫁女子的同情,首联和颔联中也有表现,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所问,一是问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问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叹息”一词表露作者情感,叹息的对象有三,一是远嫁女子,二是当朝统治者,三是世事。理解情感,首先应结合整首诗歌,比如首联颔联“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可见对远嫁女子的遭遇使同情的,“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可见对统治者是不满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 房 春 事(1)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 崖 州(2)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1)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应在安史之乱后。
(2)崖州,今海南岛海口,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9.对这两首唐诗的诗意和表现手法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岑诗前二句先从听觉或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抑或能听到归鸦鸣叫,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后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树的无知反衬了有感觉之人的观园后的沉痛。
B.李诗前两句使用比喻拟人手法,形象说明自己象自由的小鸟离开京城;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深深向往之情,以及离开官场污浊的京城的无限欢乐之情。
C.李诗后两句用山欲留人来表达自由在这的欢乐。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自由自在的欢乐,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D.岑诗借景抒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李诗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E.岑诗首句写梁园,就是非常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末句写春花照应题目,同时照应首句,同为美好事物,乐景写乐情;李诗写“鸟飞”“青山”“百转千匝”托物言志,因为海南岛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神仙之境,所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热爱。
20.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AD
20.(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一二句先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水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2)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心情。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感情答对一点1分,共2分;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共4分,请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唐诗的诗意和表现手法理解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项,比喻拟人不对,也不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C李诗后两句表达的是怀念帝京,有家难归的痛苦绝望之情。E写梁园是今昔对比,是乐景衬哀情。选对一个3分,两个5分,多选0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B项对李诗前两句的分析有误,“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C项对后两句的情感分析有误,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E项,对诗句内容的分析有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这是乐景哀情。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岑诗中,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只看见一大群一大群的黑老鸹(guā)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 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见了。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多 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这里还有树木。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自然界的春光,依旧是浓浓的。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 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所以春天一来,还和过去太平时代一样开花。假若它们也有知觉,在这荒凉景色之中,哪里还有心情开花呢?但是诗人是有知觉、有感情的,他看到树木开花,回忆到 过去,想起往日的繁华,必然要产生无穷的感慨。用“还发旧时花”五个字 很概括地一指点出来,读者就可以理解到这里过去的繁华景象了。简括的语 言,蕴藏着深深的慨叹。诗人多么善于摄取镜头,在乱鸦夕照的萧条村落中,把无数艳发的春花突出出来,造成极不调和的景色,明显地袒露出战祸的伤痕。李诗中,前两句诗“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抒发诗人去京遥远,但忠君爱国之心依旧,故独自登上高楼眺望京城。“独”字一方面说明作者当时所处环境的冷寞,一方面体现出对君国的专一。第二句诗用夸张手法极言崖州距“帝京”遥远,以突出“居江湖之远以忧其君”的思想。同时,也使我们想到,被贬谪海南的诗人,或许变作一只飞鸟,即使奋飞半年的里程,也愿回到京城看一看啊!后两句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用象征手法,写所处环境的恶劣。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死于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沉重的阴影压在心头,所以登楼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那“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不正是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青山似欲留人住”,这是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前途之后,“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反应。即政敌置其于死地,要把这把老骨头埋在崖州的青山中,而诗人却平静幽默地说:“青山似欲要留我长期住在这里”。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手法分析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乘船前往长沙,此诗为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3.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并联系全诗说明其作用。
14.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5分)赏析:首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江图景:春水方生,两岸桃花盛开,灿烂一片;极目四望,江面上白帆高悬,远处枫树成林。(3分,意思对即可)作用:诗人描写美丽迷人的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①年老多病仍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伤悲。②即便年老多病、漂泊他乡,仍不忘君恩,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③几十年创作辛苦、知音难觅的苦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并联系全诗说明其作用”,这是考查诗歌语言。首先应抓住首联的景物进行描绘,“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主要有“春水”“桃花”“云帆”“枫树林”;然后分析所写景物属于乐景还是哀景,再看下面所书法的情感是乐情还是哀情,从首联来看,应属乐景,而下面的“老病”“南征”“自苦”“无知音”等可知是哀情,故作用应为乐景衬托哀情,更见其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问是“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答题步骤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绘,然后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其特点。第二问“首联写景的作用”,思考的角度一般如下,是否点题,是否交代时令,是否奠定情感基调,与下面所写的情是一致还是相反,如一致则为烘托映衬,如相反,则为反衬。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颈联中,“老病南征日”,写自己的境遇,年老多病,还要远赴南国,悲伤难抑;“君恩北望心”,即使处境艰难,依然北望朝廷,难忘君恩,渴望报效朝廷。尾联中,“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注释及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来理解其情感。“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尾联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知音难寻而始终相信会有知音真的理解自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9.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颈联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古渡口什么特点?
21.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
19.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
20.对比,冷清。
21.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形象题,其解题思路是先描述景象,再分析意境特点。由“东风料峭”可知是早春,由“伤离情”可知是离别的伤感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结合“帆远”“落叶”“夕阳”等,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可知颈联,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今昔”对比,“战舸昔浮千骑”“ 钓舟今载一翁”,如今是“一翁”,写出了古渡口的冷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一联的前后两句构成鲜明对比,表明对古渡口“昔盛今衰”的感慨。
21.
试题分析:诗歌以“苍翠无烟草自生”一个写景的语句结尾,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以景结情,在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而在表现手法则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诗句要抓住其表现手法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常见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如本题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下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⑦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无中生有。送杨少府贬郴州是给杨少府的赠别诗。杨少府,其名不详,少府是杨氏的官位。他是因事受贬将去郴州。首联,是诗人想象杨少府到贬地之后的悲凉和凄苦。颔联,诗人想象杨少府渴望北归而形成的一种反常心理。诗人想象杨少府到了贬所之后,一旦看到通往帝京的水路很近时,将越是要发愁;当看到可以扬帆的南风很大时,反而要产生厌恶情绪。以上四句,主要想象杨少府在贬所的愁苦。诗的第三联,诗人想象明年即第二年的春天刚刚来到、青草初生之时,你必定要被朝廷重用,那时你乘坐的船经过夏口,船儿斩水劈浪,在白色的浪涛中驶出湓城而奔赴帝京。紧接着诗人又引用贾谊的典故,劝慰杨少府不要过于伤心自怨,那汉代的才子贾谊虽曾贬谪长沙,但时间不很长久,因此你不必像贾谊那样去作凭吊屈原诗赋。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汉文帝初,贾谊召为博士,不久超迁太中大夫。后谪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曾作赋吊屈原,以自喻其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所以后四句,是诗人对杨少府的宽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D选项属于对诗中用典情况理解错误。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知道用了什么典故,典故本身有什么寓意,然后思考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作用。典故的作用一般有: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本诗中诗人用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是为了安慰友人。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堞,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C.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中“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那是多么荒凉凄惨!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阴森__!这就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的江南春天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诗人又何尝“诗穷”,“难将梦到家”则更是难堪,而酒又何尝“薄”?诗人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真是“酒无通夜力”,“梦短不到家”啊!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何其深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16.CB
17.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本诗就是运用这种写景手法。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首联 “西山”和“清江”,中间两联 “多病”,“未有”,尾联 “萧条”一步步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西山”和“清江”。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多病”,“未有” “萧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 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3.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3.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
14.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为比较阅读,寻找写景角度的相同点和意境上的区别。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意境上分别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见的写景角度: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如本题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上人(1)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2),时人已知处。
送崔九(3)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释:
(1)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沃洲山: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
(3)崔九早年与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但不久即去官归隐。这首诗为送崔九归终南山而作。
16.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 (人名)的 (作品名)。
17.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一个“将”字,表达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
B.刘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
C.“归山深浅去”意为友人深一脚浅一脚,归山之路充满困难。
D.两首诗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看似平淡,其实含意颇为深远。
18.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6.陶渊明 《桃花源记》
17.B
18.同:都有对友人的真挚劝谕,对当时借假隐沽名钓誉的厌恶和批判。异:刘诗还有对友人孤高的称赞,裴诗则有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情绪。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哪篇作品,这是考查文学常识。“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中有句子“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可见应是源自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考生应先审明题干,“裴诗使用的典故源自…… (人名)的 ……(作品名)”,然后到诗歌中找出包含典故的诗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再找到诗句中有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武陵人”“桃源”,最后联系所学的篇目。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词语、技巧的分析。A项,“表达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有误;“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此处的“孤云”和“野鹤”都是指友人,意思是“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这是对友人的揶揄。C项,“意为友人深一脚浅一脚,归山之路充满困难”有误;“归山深浅去”的意思是“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D项,“两首诗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裴诗中没有使用比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错误”的;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诗歌。本题中,A项是分析刘诗的首句,“孤云将野鹤”,选项误把“孤云”和“野鹤”理解成了自己和友人,故得出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隐逸山林的心情”,其实此处的“孤云”和“野鹤”都指友人;C项考查裴诗的首句,分析有误;D 项是针对两首诗的技巧设题,裴诗中主要使用典故。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同时要注意答出两首诗歌的异和同。“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两个作者都劝勉友人要隐就要真归隐不要为了沽名钓誉而假隐。这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刘诗中还有对友人孤高的赞美,裴诗中有对官场的厌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比较简单,只要抓住两首诗歌中“莫……”的诗句即可分析诗歌情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