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zhǎn):吹动。
③薜荔:木莲,一种蔓生的木本植物。
④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1.这首诗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12.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苦恨”与本诗“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阐明理由。
11.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写出了暴风骤雨残酷无情地袭击鲜花香草的景象,诗人以自然界的惊风密雨暗示政治环境的险恶,抒发了惊恐不安、痛楚不平的感受。
12.一样。仕途失意,忧愤孤寂。思远怀亲之情。不一样。思念友人,渴望与友人倾诉谪居此地的苦衷,从题目中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可以看出。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身处暮年、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以及诗人的情感。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写景的角度有远近、高低、动静之分。在本诗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象,抓住其特点,再根据注释、标题、情感词等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答题步骤如下,描绘画面,概括特点,分析情感。比如本诗的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苦恨’与本诗‘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阐明理由”。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的感情,并与杜甫诗比较,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感情。这个题目既考查课外,又联系课内,是一道创新的题目。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应先明确观点,然后具体分析,本诗从“愁”字着笔,层层下翻。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幽肠;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河阻碍,加深了愁怀;末联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18.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17.(5分)CD(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
18.(6分)评分要点:①外在形态:木棉树高大,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3分)。②内在气质:木棉大气沉稳,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浓须大面”“壮气高冠”这是写人,可见是把木棉花当做人来写,赋予木棉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D项,“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到近”,比如“千树万树朱花开”应是远观,下面逐步推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C项对修辞的分析有误,“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D项,对写景的顺序分析有误,“粤江二月三月天”四句,诗人似乎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到处是花的海洋。由于早春时节那高大的木棉树先叶而花,这样,“千树万树朱花开”就形成了一片辉映天际的红彤彤的世界。“有如尧射十日出沧海”,十日并出于沧海之上,写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世界里那种恢弘壮观,璀璨夺目的景象。“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魏文帝迎接美人薛灵芝,未至京师数十里,沿途高烛之光相继不绝,以此比喻木棉花的海洋又给人一种辉煌迷离、富贵豪华的感觉。这四句从高远着笔,辉煌壮阔,气势宏大。这显然是远观,故应是由远及近。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这是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分析。可以从外形到内在分析木棉花与英雄的相关点。“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一个个花冠覆之如铃仰如酒爵,厚实华美;赤红的花瓣象闪烁跳跃着的星光,熊熊然喷射出夺目的光芒,把花写动了写活了。“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木棉花之所以又称“英雄花”,这大概就是其原因所在。仅此刻画和渲染,诗人犹恐不能尽致,又以“好英雄”、“何落落”这样的惊叹来直接表现自己对木棉花的赞赏和欣羡。最后“后世棠榴枉有名”四句,以枉有芳名和自惭轻薄的棠榴桃杏之花与木棉花相对比,显示出木棉花的磊落不凡。“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也是以火德而王,由他们的主司,火红的木棉花生长在于五行中属火的南土,就当然地要冠压群芳,卓然傲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诗歌鉴赏中的形象题。考生应先找出诗歌中直接描写形象的诗句,再找出环境及他物的衬托,最后分析形象的特点。本题不同于一般的形象题,需要考生先找出写木棉花的诗句,然后分析其形象特点,再与“英雄”联系,找出二者的共性。从诗歌来看,主要从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两个角度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有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的形象?请简要赏析。
(1)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2)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一别四千里”,远离家乡;“草木变衰”,恨离家之远;“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联系相关词语加以分析。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联系相关词语加以分析。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1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1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11.比喻。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九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离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 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12.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
(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的表达巧。题中考查方向很明确,前四句,使用的修辞。“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这四句中使用的修辞很明显,比喻。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哪处是比喻,有什么效果,能表达什么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12.
试题分析:该题问,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门人,指学生。题目是问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学生的哪些情感?有对其华出众的赞赏,“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把学生比作凤凰,“安可久留” 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还有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告诫他交友慎重,不要与小人为伍。“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学生不忘初衷,并祝愿他科举高中。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E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姊归县东。
13.“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4.末句中的“壮游”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后两联加以分析。(6分)
13.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2分)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2分)(从情景交融、夸__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
14.“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2分)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2分);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这两句属于写景,所写对象是“郢树”“帆”“楚台”“橹”,其中“帆”和“橹”代指船;树和台本为静物,但此处全部动化,反之本为动态的船却不动了,这是动静结合。意答出动静结合的手法,然后分析那些是动,哪些是静,在分析表达效果: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从修辞角度来看,“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也可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主要从动静的角度来分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末句中的‘壮游’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后两联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概括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应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壮”的内容,一为景,“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二为情,“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题干中“壮游”二字,到文中找到具体体现,一般体现在景和情两个方面。
6.诗歌鉴赏: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对的?( )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A:首联与颈联都是景物描写,突出了道路的艰辛,居所的简陋。 B:可以推断出这是作者的友人来拜访作者,使作者十分惊喜而写下的诗句。 C:尾联与“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诗人对同遭贬谪的友人的劝慰。 D:全诗的景物凄清荒凉,衬托作者独居的寂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0—21题。(6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20.整首诗是以 为线索来写的,全诗由黄昏最后写到 。(2分)
2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20.时间 深夜 (2分,一空1分)
21.(4分)本诗刻画了一个羁旅在外、孤单寂寞、夜不能寐、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题目中的“宿”“旅馆”表明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游子身份;“寒林残日”,乌鸦归巢,再加上明灭的油灯营造出的冷清气氛,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从“假寐”到“卧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心情纷乱惆怅;“疲马” “残刍”表现马非常疲倦,这也表现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奔波劳累(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形象,分析出1点得1分,分析不足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24.“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
2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4.此句描写的是小孩子慢慢靠近花朵轻拈蝴蝶的景象。(2分)其中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拈”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3分)
25.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2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需先筛选出诗句中传神的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数词、叠词等),再结合句子加以解释,最后分析这个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情感的理解。题干要求是对全诗的情感的分析,因此要全面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小注中的信息很重要,不可忽视。解题思路是先概括全诗情感,再结合诗句逐点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22.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3.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
22.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23.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2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 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颔联,直抒作者的思乡之愁。夜深人静的雨中,传来了猿的哀婉凄楚的悲啼,更增添了思乡之愁。愁深使得思乡之梦犹生,梦中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刚刚被浓浓的乡情、亲情裹住,公鸡却又打鸣了,天亮了,好梦也断了。在这个雨夜里,作者又何曾入过睡啊!忧乡之愁,思乡之梦,整个晚上都陷入了深深的忧情愁苦之中。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归家路途遥远的感叹,而抒发了自身的孤凄,念念归家的乡思之情。诗人借用其诗意,海雾沉沉,江涛如雪,环境险恶,归路日艰。作者的情绪陷入了无边的思乡雾海之中,没有北归的希望,没有天晴雨停之日,什么人能解我的思乡之愁啊。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尾联,作者翻用陆机的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直接抒发思念京城的思想感情。京城虽多风尘,把白色的衣服全部染黑了,也是情愿啊;可惜,我被放逐到阴雨蒙蒙的江南,虽然是春天,潮湿闷热的天气,把白衣也全染黑了,我却回不了京城,不能北归。这是作者放逐永州几年后,仍不能量移的最感伤之作。京城虽多风尘,局势复杂,形势险恶,但毕竟是作者能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江南虽是春天,但阴雨不断,又能做点什么呢,作者是被无边无际的雾海包围着,借此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伤逐的感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