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唐 许浑
龙蟠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帝。
(1)这首诗中“势入浮云亦是崩”熔铸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请结合诗歌一、二句作简要分析。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秦始皇墓龙盘虎踞,直入云霄,仿佛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1分),但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1分),极富讽刺性(1分)。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1分)。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只向汉文帝墓前参拜(1分)。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龙蟠虎踞树层层”讲的是秦始皇的坟墓龙盘虎踞,树木层层,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煊赫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意思是说,尽管秦始皇生前的声势直入云霄,但到头来“亦是崩”, 一个“崩”字陡转,写出了秦始皇在位时的不可一世与覆亡的迅速,宣告了秦始皇的死亡和秦朝的灭亡。然后再答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对常见表现手法的积累,结合第一联分析。第一联写的是秦始皇墓,第二联“一种”(意为“同样”)一转,写出同是埋葬在“青山秋草”中的汉文帝墓,却赢得了了路人的参拜。这显然是用了对比的方法,以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秦始皇的讽刺。此类题,应采取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思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①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②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①灞(bà)陵:即霸上,又作霸陵,因汉文帝葬在这里,改名灞陵,汉代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
②采山:左思《吴都赋》言,“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谓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易经·旅卦》言,“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诗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
13.“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
14.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13.妙在诙谐中蕴含着深情。自问自答形式,看似诙谐,实际上意在以轻快的情绪冲淡朋友因仕途失意而带来的不快,对朋友的同情之意表达得含蓄而深沉。(答出“妙处”1分,对表达形式的赏析2分,对情感特点的分析2分。其他赏析,只要合乎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14.(1)以“衣上灞陵雨”作比,表达了对冯著名士兼逸士风度的赞赏;(2)引用“采山”之意,化用“资斧”之旨,表达了对冯著怀才不遇的同情;(3)以“花正开”“燕新乳”等劝慰朋友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勉励朋友未来还可大有作为。(每点2分,其他分析,只要合乎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从“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显然这句采用的是自问自答的形式,将诗人仕途失意的不快和对朋友的同情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长安遇冯著”作者和诗歌注释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从诗歌注释可知,作者以“衣上灞陵雨”作比,将诗人对冯著的怀才不遇的同情和仕途失意的不快表达出来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2.(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从诗中的哪两个意象可以看出写的是“晚秋”季节?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
(1)稀疏的柳影(或凋落的柳叶);初来的北雁。
(2)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离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3)对比,用典。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象,结合题干提示体现“晚秋”季节的意象,“柳岸风来影渐疏”,稀疏的树影,应该是树叶凋落;“雁来初”,初来的北雁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尾联的手法很明显是用典。结合首联“风雨潇潇似晚秋”与颈联“钟唤梦回空怅望”就可揣摩出应为诗人的激愤之语。再深入思考就可品味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的无限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天津桥春望
【晚唐】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6.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1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17.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本诗题目为“春望”,可见诗人在春天远望所见之景是明媚的,有清澈的春水,有春水中倒映的红霞,有翠柳依依。表现出春光正好的美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诗以乐景写哀愁。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表达吊古伤今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1)“阅”有看到、见证之意(经历亦可)。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1分,分析2分)
(2)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壮志未酬年老无成的悲愤;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有着肝胆相照的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巴西蜂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①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间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16.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16.颈联主要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助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
17.本诗表现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 涨之景的舒畅。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作者在绵州写下《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一诗,记与窦使君同观江涨之景一事。前三联写景,从正侧两方面描写。首联正面描写江水高涨,水中远峰的倒影摇乱;颔联正面描写波涛汹涌浪花高溅,冲激之声巨远;颈联侧面描写江面变宽,江水变急。尾联抒情,抒发观景之后的复杂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作者和窦使君同在绵州,远离政治中心长安,都有羁留之感;同观江涨之壮景,作者触景生情,豁然开朗,倍感欣慰。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2.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12.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13.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题型,那么怎样来分析呢,一般可以这样来分析:(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诗歌的内容,(2)诗人的处境,(3)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说是较为全面的。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来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间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临别时精心修饰,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
2.对《氓》中语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匪来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意的姑娘。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写出婚礼的隆盛,透露出女主人公新婚的欢乐和幸福。
1.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不要再派人来打听我几时能回家的消息。 C: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征役没有休止,没有时间安居休息。 D: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 玁狁之难很紧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