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E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__;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17.AB.B2分A3分
18.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任答3点,每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全诗”“ 原因”。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9.B E
20.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A项考查诗的内容,B项考查诗的表达技巧,CD项考查诗的思想情感,E项考查诗的语言。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3.下列各句,所引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然年老漂泊、疾病缠身,但这种生活阅历也使这位老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 B:“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古代官僚贵族荒淫享乐以致误国,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以史为鉴,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和朋友在暑期里,乘船沿江而下,祖国壮美的山川深深地打动了我。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先贤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即便身处简陋的环境,我们也要拥有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
1)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为官清廉、怀才不遇、好学不倦。(每点1分)
(3)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平和惋惜。(每点1分)
【解析】
(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要求可知,考生要从对比的手法角度赏析,故答题时,可从诗句中找出对比点,然后结合着对比点分析,例如,“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明媚欢快与凄凉孤独对比,自然表现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此题属于鉴赏题,但此题跟平时的诗歌鉴赏不一样,这次是考查考生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因此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仔细认清题干要求,从对比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既然是对比,显然要从“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 “一杯酒”与“十年灯”两处对比进行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人人物形象的能力。1.确定手法---思考方向。写人的手法,可以用以景写人 以物写人 以事写人 以典写人,很明显,这首诗是以事写人、以典写人,2.确定重点(即这首诗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定点概括。可以从侧重遭遇、侧重心情、侧重品质、侧重身份四个方面考虑。读后发现,这首诗是以事写人、以典写人,故侧重的是遭遇和品质,“四立壁” 表现出友人为官清廉;运用典故“三折肱,知为良医”,表现了友人的怀才不遇;“读书头已白”表现了友人的好学不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尾句的鉴赏能力。赏析诗歌结尾两句,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角度赏析,“想见”一词表明是运用的想象手法,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用凄凉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及境遇的不平,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就要结合着“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中的关键词“头已白”“哭”等,从运用的想象的手法角度,答出其对友人境遇凄凉的不平。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家应以宽广的胸怀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旁观者清,真诚接受他人的批评,能够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丰子恺早期的散文注重以童心观照世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朴素、宁静纯真的美。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漫步在池塘边,荷叶撑开一张张绿伞,托出碧如翡翠的莲蓬,这让我想起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秦淮河边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偶遇多年不见的知音更让人高兴不已。
2.顾城有这样一首诗:“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请问这首诗的题目是( )
A. 一种灵魂在歌唱 B. 弧线 C. 世界中的主人公 D. 向往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即可。顾城的这首诗歌题目是“弧线”。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例如本题就是考查顾城的诗歌题目的文学常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1.这首诗的颈联与杜甫《绝句》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比,在写景手法上有何相同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1.在写景手法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视听结合)描写了景物。(1分)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随云水而动的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悠远而微茫的晚钟声,让我们感受到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杜诗从视觉角度描写白鹭的飞翔上天,从听觉角度描写黄鹂居柳上而鸣,展示出一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
12.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答对一点2分,三点全对给5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颈联与杜甫《绝句》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比,在写景手法上有何相同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把答题的角度告诉考生,即“写景手法”,且是比较“相同点”。“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前一句写“山影”“云水”,这是眼中所见之景,后一句写“钟声”,这是耳中所闻之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一句写“黄鹂”的叫声,这是耳中所闻,后一句写“白鹭”,这是眼中所见之景。考生可以从感官角度对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角度如下:一是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二是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三是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是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五是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是时空角度。本题主要是从视听的角度来分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寥落霜空木叶稀”“日暮独寻荒径归”从所写之景中流露出孤独之情;“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频忆故乡事”,“思”“忆”直接表明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联“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再结合诗歌标题即可明确这是表达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比如“寥落”“日暮”“荒径”等来体会情感,也可以抓住直接的情感词,比如“思”“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注:三径: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13.首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13.对比(1分),将离家时的装束(风裘雪帽)和现在的景色(紫燕黄鹂)进行对比(1分),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暗含离家已久,思念家乡之意(1分),触景生情,引出下面的人生感慨(1分),也为最后一联的写景抒情埋下伏笔。(1分)。
14.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隐居的愿望(2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写),描写家乡夏日傍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三径”运用蒋诩的典故,表达了隐居的愿望;“乱蝉嘶罢柳阴阴”以景结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含蓄蕴藉,余韵悠长。(答出两点给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风裘雪帽”是冬天的装束,此时“别家林”。“紫燕黄鹂”是夏天的景致。以冬夏对比,写时光流逝的感慨,离家时间之久以及思乡之情。为后文的“乱蝉嘶罢柳阴阴”伏笔。
【考点定位】鉴赏古代诗歌作者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
14.
试题分析:“三径”运用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表达归隐之意。“乱蝉嘶罢柳阴阴”以景结情,意味隽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赏析诗歌情感,做到知人论世,还要注意诗中的主要意象,能表达情感的词语,本诗中“别”“逆旅”“归心”能分析出主人公是游子,情感中必有思乡情;熟悉课本中的典故,可知“三径”是归隐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B
15.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多事”“尽情”“喜 ”“ 惊”,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岛烟湖雾”。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