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8.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17.A E

18.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牙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B项考查诗的内容,D项考查诗的技巧,ABCE项考查诗的思想内容。

18.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牙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来体悟情感,简言之: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①。

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

白居易

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②静玩禁闱问。

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

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③关。

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④照玉山⑤。

【注】①直:值班。②仙郎:指崔大。③九门:指皇宫。④金波:指月光。⑤玉山:即“玉山颓”,指人醉倒之状。

13.《唐宋诗醇》评此诗曰:“绚烂之极。乃造平淡。”本诗“绚烂”和“平淡”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绚烂”指诗中景色浓烈、光彩耀眼,“平淡”指诗中的语言自然而不加雕饰。(1分)本诗所描写的中秋良宵深宫禁闱中的月色景观是富丽堂皇、飞金流彩、令人目眩的;而诗人却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来表现。

14.①对友人禁中闲适惬意生活的欣羡之情。从“仙郎静玩禁闱问”“海内无如此地闲”等句可以看出友人赏月时的那种悠闲自在、恬静自得之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欣羡之情。②对友人孤独、寂寞、惆怅的同情。从“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照玉山”可以看出友人月夜在宫中独自值班时冈寂寥、幽清而生的孤寂,涛人对友人的遭遇产生了同情。③对友人的思念,对自己在宫中生活的怀念。诗题中“八月十五日夜”,表明了诗作的特定时间,自然引起对友人的思念;诗题中“怀禁中清景”,直抒胸臆,表明诗人怀念宫中生活。(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唐宋诗醇》评此诗曰:‘绚烂之极。乃造平淡。’本诗‘绚烂’和‘平淡’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和语言。先分析“绚烂”和“平淡”所指的内容,“绚烂”指的是景,“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静玩禁闱问”“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关”,这都是写景的诗句,诗中所写的是中秋时节深宫中的月色,富丽堂皇,绚烂之极;“平淡”指的是用词用语非常平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比如本题,主要从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以及诗歌语言的角度答题。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从诗歌题目来看,“八月十五日夜”点明时间,“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这是写诗的缘由,“独”点明友人的孤独,“遥闻独醉还惆怅”也是点明孤独的境况,这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及思念;“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这里是对友人清闲的歆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分析情感,本诗的情感主要是对友人崔大的歆羡、同情和思念。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2)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1)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每点1分)

(2)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3)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指的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要明确“空”所修饰的对象,是“江”,写出江面的空阔,再联系此时诗人的处境分析情感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首先要明确写景的几个角度,然后再结合颔联和颈联进行。“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选取了“暮霞”“宾鸿”“古戍”“旗帜”“荒村”“犬”等几个景物;从空间角度来看,从“暮霞”“宾鸿”到“古戍”“旗帜”“荒村”“犬”,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有仰视,有远眺;从感官角度来看,其中“犬吠之声”是听觉,其他几个景物是视觉;从写景的动静角度来看,有动静,有静景,动静结合;从修辞角度来看,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宾鸿”自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根据诗歌的标题和注释明确诗歌的题材——贬谪诗、羁旅诗,然后明确这两种诗歌题材通常表达情感,最后再结合诗歌的尾联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1.① 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②本诗通过对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夏日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2分)

12.“邀”字是用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潺潺的流水声似乎就在耳边响起,凸显的午夜的静和内心的安宁。(各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干要求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分析手法,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②本诗通过对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夏日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邀”字是用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潺潺的流水声似乎就在耳边响起,凸显的午夜的静和内心的安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8.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全诗格调极为哀怨。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0.结合全诗理解,概括这首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并指出时如何表现的。

19.AC(A项3分C项2分。)

20.(1)情感: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2 )表现手法: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以景结情,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颇有韵致。(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A项对诗歌的主旨及情感分析有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项对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分析有误,“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理解,概括这首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并指出时如何表现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叹息”一词直陈心曲,既对远嫁女子的同情,首联和颔联中也有表现,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所问,一是问尾联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问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叹息”一词表露作者情感,叹息的对象有三,一是远嫁女子,二是当朝统治者,三是世事。理解情感,首先应结合整首诗歌,比如首联颔联“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可见对远嫁女子的遭遇使同情的,“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可见对统治者是不满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 房 春 事(1)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 崖 州(2)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1)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应在安史之乱后。

(2)崖州,今海南岛海口,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9.对这两首唐诗的诗意和表现手法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岑诗前二句先从听觉或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抑或能听到归鸦鸣叫,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后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树的无知反衬了有感觉之人的观园后的沉痛。

B.李诗前两句使用比喻拟人手法,形象说明自己象自由的小鸟离开京城;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深深向往之情,以及离开官场污浊的京城的无限欢乐之情。

C.李诗后两句用山欲留人来表达自由在这的欢乐。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自由自在的欢乐,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D.岑诗借景抒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李诗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E.岑诗首句写梁园,就是非常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末句写春花照应题目,同时照应首句,同为美好事物,乐景写乐情;李诗写“鸟飞”“青山”“百转千匝”托物言志,因为海南岛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神仙之境,所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热爱。

20.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AD

20.(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一二句先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水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2)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心情。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感情答对一点1分,共2分;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共4分,请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唐诗的诗意和表现手法理解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项,比喻拟人不对,也不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C李诗后两句表达的是怀念帝京,有家难归的痛苦绝望之情。E写梁园是今昔对比,是乐景衬哀情。选对一个3分,两个5分,多选0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B项对李诗前两句的分析有误,“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C项对后两句的情感分析有误,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E项,对诗句内容的分析有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这是乐景哀情。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岑诗中,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只看见一大群一大群的黑老鸹(guā)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 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见了。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多 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这里还有树木。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自然界的春光,依旧是浓浓的。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 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所以春天一来,还和过去太平时代一样开花。假若它们也有知觉,在这荒凉景色之中,哪里还有心情开花呢?但是诗人是有知觉、有感情的,他看到树木开花,回忆到 过去,想起往日的繁华,必然要产生无穷的感慨。用“还发旧时花”五个字 很概括地一指点出来,读者就可以理解到这里过去的繁华景象了。简括的语 言,蕴藏着深深的慨叹。诗人多么善于摄取镜头,在乱鸦夕照的萧条村落中,把无数艳发的春花突出出来,造成极不调和的景色,明显地袒露出战祸的伤痕。李诗中,前两句诗“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抒发诗人去京遥远,但忠君爱国之心依旧,故独自登上高楼眺望京城。“独”字一方面说明作者当时所处环境的冷寞,一方面体现出对君国的专一。第二句诗用夸张手法极言崖州距“帝京”遥远,以突出“居江湖之远以忧其君”的思想。同时,也使我们想到,被贬谪海南的诗人,或许变作一只飞鸟,即使奋飞半年的里程,也愿回到京城看一看啊!后两句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用象征手法,写所处环境的恶劣。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死于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沉重的阴影压在心头,所以登楼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那“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不正是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青山似欲留人住”,这是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前途之后,“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反应。即政敌置其于死地,要把这把老骨头埋在崖州的青山中,而诗人却平静幽默地说:“青山似欲要留我长期住在这里”。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手法分析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乘船前往长沙,此诗为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3.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并联系全诗说明其作用。

14.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5分)赏析:首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江图景:春水方生,两岸桃花盛开,灿烂一片;极目四望,江面上白帆高悬,远处枫树成林。(3分,意思对即可)作用:诗人描写美丽迷人的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①年老多病仍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伤悲。②即便年老多病、漂泊他乡,仍不忘君恩,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③几十年创作辛苦、知音难觅的苦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并联系全诗说明其作用”,这是考查诗歌语言。首先应抓住首联的景物进行描绘,“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主要有“春水”“桃花”“云帆”“枫树林”;然后分析所写景物属于乐景还是哀景,再看下面所书法的情感是乐情还是哀情,从首联来看,应属乐景,而下面的“老病”“南征”“自苦”“无知音”等可知是哀情,故作用应为乐景衬托哀情,更见其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问是“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答题步骤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绘,然后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其特点。第二问“首联写景的作用”,思考的角度一般如下,是否点题,是否交代时令,是否奠定情感基调,与下面所写的情是一致还是相反,如一致则为烘托映衬,如相反,则为反衬。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颈联中,“老病南征日”,写自己的境遇,年老多病,还要远赴南国,悲伤难抑;“君恩北望心”,即使处境艰难,依然北望朝廷,难忘君恩,渴望报效朝廷。尾联中,“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注释及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来理解其情感。“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尾联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知音难寻而始终相信会有知音真的理解自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fó jiāo ,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16.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15.B

16.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首联的“ 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解析】

15.

试题分析:B项,两首诗所用手法不同。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具体地说,俞诗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王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考查的内容既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的鉴赏,也涉及了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6.

试题分析: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也能紧扣题意,破题功夫相当老到。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只是添上“画”,使色彩浓丽得多。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写景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答出画面特点,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二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三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一般认为,诗词写景手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

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3.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C.作者在描绘富庶、宁静的江阴城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颔联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比手法。

14.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

13.D

14.①颈联调侃友人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抚琴不在乎琴音,因为心思在去做官这件事上。②尾联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1分),调侃友人迫于生计为了钱才去做官,说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正因为是知己至交,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更显情真意切。

【解析】

13.

试题分析:D项,不是对比手法,而是反衬。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入夜的江阴城寂静安谧,以动衬静,江鸟的鸣叫更显喧闹,打破了晚上的宁静,用鸟鸣声反衬,更显夜之静谧。颔联描写江阴的风土人情,再次证明唐朝时候江阴是个滨海邻江的小城。海鱼朝满市,只简单五个字就把江阴早晨热闹、繁华、世俗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仿佛能够看到那人头簇拥、喧嚣热闹的早市,能看其景,能闻其声。这一句是写闹的,下一句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诗人虽只选取了一闹一静的两个典型场景来描写江阴,却足以突出江阴的滨海邻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繁华、美丽、宁静的江南小城的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4.

试题分析:颈联说“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这当然是指王汶了,而且都只说了上半句,隐去了下半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自己猜想,为什么止酒?不在声又在于什么呢?其实这两个为什么是有答案的,答案就在尾联,只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诗本身并没有提出问题,但诗人知道读者必然会在心中提出问题,于是他又委婉地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还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得出来,这就是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尾联的意思是说,为了那区区五斗米的俸禄,才在江阴委屈一阵,做个小小的县官。这说明王汶没钱,虽然不愿意,但为了几个小钱,不得已做官。所以前面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没钱,买不起酒。这一句还隐含有赞美王汶的意思,即是说王汶像陶渊明一样有高尚的情操,本不屑于做个小官。于是读者又能从中找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援琴不在于声,而在于打发无聊的当县官的时间。送朋友去做官,一般不会像本诗一样说人家为了钱才去做官,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要不人家可能会不大高兴,但正因为是真朋友、真性情,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才显得更真诚,更情真意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