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3.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13.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14.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曾与弟弟在赶考时一同骑驴经过渑池,“往日崎岖还记否”暗示了兄弟二人曾经历的坎坷艰难,由此可得出作者借回忆往事来表达自己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也鞭策弟弟奋发向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解答思路:先指出运用的说理方法,再结合着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其蕴含的人生道理。前两联可抓住“似飞鸿踏雪”“偶然”从比喻手法的角度分析人生正如飞鸿踏雪一样,存在偶然的因素,难以追寻;颈联可抓住“死”“新”,从人事变化的自然规律角度说明不必过分在意人生的偶然;尾联可主旨“往日崎岖”,是对过去兄弟二人赶考途经渑池的艰辛的回忆,根据注释,兄弟二人如今高中举人,前途光明,因此构成对比,从而把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表达出来。由此可得出今昔变化自有其规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老树
[金]元好问①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2)有人说“不用苦思家”虽为反常句,但极尽其妙。请简要分析。
(1)描写了老树、寒藤、泊雁、栖鸭等景象,展现出一幅秋天郊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为后面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2)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长期漂泊,行踪飘忽不定,思乡之情自是难以抑制,可诗人嘴上确说“不用苦思家”实为反常;(2分)作者想借此表明,即使家园尚在,而自己却无法改变长期漂泊之苦,思家又有何用,作者名说“不用苦思家”,实在是思家之情太浓,此一句反常却无理而妙。(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要抓住前两联的意象:老树、寒藤、泊雁、栖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描述。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本题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前面,所以有渲染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试题分析:从诗歌的最后两联“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看,作者漂泊在外,又有战争,思家、伤感、向往和平是理所当然,可作者却说“不用苦思家”,这是正话反说,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出正确解答。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属于诗歌鉴赏的炼句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考虑与题目和诗句的关系;内容上结合诗句看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哲理;手法上从修辞、写景特色、抒情方式角度考虑。本题主要从内容上考查,正话反说,无理而妙。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2)特点:雨大,及时。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本题结合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容和手法。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溪流岸岸深”“田间望岁心”,雨大、及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而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13.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2.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3.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2.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诗歌鉴赏: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对的?( )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A.首联与颈联都是景物描写,突出了道路的艰辛,居所的简陋。
B.可以推断出这是作者的友人来拜访作者,使作者十分惊喜而写下的诗句。
C.尾联与“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诗人对同遭贬谪的友人的劝慰。
D.全诗的景物凄清荒凉,衬托作者独居的寂寞。
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对”的选项。这是综合考查诗歌的语言和技巧。C项“都表达了诗人对同遭贬谪的友人的劝慰”有误;“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诗是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名句,表达的是作者对洒脱放达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向往。“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是说,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薄。称赞曹霸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执着地沉浸在他的艺术创造之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分析诗歌的内容。诗歌首联“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荒”“乱纷纷”突出了居处的荒凉;颈联“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突出了道路的艰险,以此衬托友人来访的真情与自己对友人来访的惊喜。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整首诗歌所写景物都是凄清荒凉,这也衬托出作者独居的寂寞,因其寂寞,无人到访,故对友人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4.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3.CD(选对一个得2分,两个都对得5分)
14.(1)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2)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选项 C 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选项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赏析的题目,诗歌的选择题主要从诗歌的意象含义、意境特征、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诗歌的情感、主旨的风格等方面命题,一般错误的选项有明显的错误,答题时对照诗歌的内容,找出错误即可。
14.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说自己当年曾经想为梁朝建功立业,但自从被留之后,功业无成,年复一年,忧愁不已。诗歌三四句,夜半静谧无声,却有抚琴之音,幽幽琴声,却诉说着作者无边无际的愁,这是借琴消忧。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君子常御,不离其身。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满屋,充斥着整个屋子,却实际在写作者的愁已遍屋了。举目望去,书卷满床,却无睡觉之意,有可能说明作者因愁而无眠,只能看书消愁了。此愁之深之大,可知矣。《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意思是跟乡里故人谈心使我快乐,弹琴读书能使愁颜破,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不同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回忆命题者引入的诗词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所给诗词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比较两首诗词思想情感的异同,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
15.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14.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15.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本题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和首句的作用。前者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物,抓住其特点描绘,从中体现出的情感。后者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营造)……气氛(氛围),如有情感词,还可以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作答。“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一抓感情词,二看诗歌中的景物,三看诗歌中使用的技巧。“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此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8.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17.A E
18.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牙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B项考查诗的内容,D项考查诗的技巧,ABCE项考查诗的思想内容。
18.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牙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来体悟情感,简言之: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①。
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
白居易
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②静玩禁闱问。
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
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③关。
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④照玉山⑤。
【注】①直:值班。②仙郎:指崔大。③九门:指皇宫。④金波:指月光。⑤玉山:即“玉山颓”,指人醉倒之状。
13.《唐宋诗醇》评此诗曰:“绚烂之极。乃造平淡。”本诗“绚烂”和“平淡”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绚烂”指诗中景色浓烈、光彩耀眼,“平淡”指诗中的语言自然而不加雕饰。(1分)本诗所描写的中秋良宵深宫禁闱中的月色景观是富丽堂皇、飞金流彩、令人目眩的;而诗人却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来表现。
14.①对友人禁中闲适惬意生活的欣羡之情。从“仙郎静玩禁闱问”“海内无如此地闲”等句可以看出友人赏月时的那种悠闲自在、恬静自得之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欣羡之情。②对友人孤独、寂寞、惆怅的同情。从“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照玉山”可以看出友人月夜在宫中独自值班时冈寂寥、幽清而生的孤寂,涛人对友人的遭遇产生了同情。③对友人的思念,对自己在宫中生活的怀念。诗题中“八月十五日夜”,表明了诗作的特定时间,自然引起对友人的思念;诗题中“怀禁中清景”,直抒胸臆,表明诗人怀念宫中生活。(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唐宋诗醇》评此诗曰:‘绚烂之极。乃造平淡。’本诗‘绚烂’和‘平淡’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和语言。先分析“绚烂”和“平淡”所指的内容,“绚烂”指的是景,“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静玩禁闱问”“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关”,这都是写景的诗句,诗中所写的是中秋时节深宫中的月色,富丽堂皇,绚烂之极;“平淡”指的是用词用语非常平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比如本题,主要从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以及诗歌语言的角度答题。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从诗歌题目来看,“八月十五日夜”点明时间,“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这是写诗的缘由,“独”点明友人的孤独,“遥闻独醉还惆怅”也是点明孤独的境况,这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及思念;“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这里是对友人清闲的歆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分析情感,本诗的情感主要是对友人崔大的歆羡、同情和思念。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2)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1)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每点1分)
(2)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3)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指的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要明确“空”所修饰的对象,是“江”,写出江面的空阔,再联系此时诗人的处境分析情感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首先要明确写景的几个角度,然后再结合颔联和颈联进行。“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选取了“暮霞”“宾鸿”“古戍”“旗帜”“荒村”“犬”等几个景物;从空间角度来看,从“暮霞”“宾鸿”到“古戍”“旗帜”“荒村”“犬”,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有仰视,有远眺;从感官角度来看,其中“犬吠之声”是听觉,其他几个景物是视觉;从写景的动静角度来看,有动静,有静景,动静结合;从修辞角度来看,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宾鸿”自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根据诗歌的标题和注释明确诗歌的题材——贬谪诗、羁旅诗,然后明确这两种诗歌题材通常表达情感,最后再结合诗歌的尾联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