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18.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17.DE(D.2分。E3分)
18.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2分)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2分)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D项,“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须知”,说明诗人劝诫他们不要回去,胡骑仍在。E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莫厌”直接点明了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D项是对颈联的分析,选项没有关注诗歌的内容,忽略了“须知”二字,这二字有劝诫之意,因为“胡骑”“纷纷在”;“岂”是反问语气,选项忽略了这一语气,同样使劝诫他们不要回去,原因在前一句已经说明;E项是对尾联的分析。选项同样忽略了诗歌中的词语,比如“莫厌”,意思是不要厌弃、不要嫌弃,原因在后一句进行说明,即“水多菰米岸莓苔”,可见选项中“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的分析有误。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于第一问,考生可以借助“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这一提示来解答,同时诗歌的注释中有“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这样的背景介绍,可见诗歌中的“早雁”其实象征百姓,“云外惊飞四散哀”,这是借雁的惊飞来写人民的流离失所,表现对百姓的同情;“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是借对雁的劝诫来劝诫百姓,表现出对百姓的关怀。第二问考查抒情的方式,杜诗中,从《早雁》这一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可见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托物言志;张养浩是怀古诗,是怀古伤今,最后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则是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借助诗歌的注释以及诗歌中对“早雁”的描述中把握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ā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1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C.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抒表达出来,“诗穷”“酒薄”都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深。
E.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13.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ED
13.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有家难回、思念故国、年华已逝的深情。①有家难回之愁。“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2分)②思念故国之情。此时作者身居塞北,被拘他国,表面极写塞北景象之荒凉凄惨与对家的思念,更是表达对国家的思念。(2分)③年华已逝之悲。尾联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韶华逝去感伤。(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E项中“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文化常识及情感理解错误。D中,颔联的情感比较丰富,“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其情主要为家乡的思念,故国的怀念。故不完全正确。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就要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着诗歌标题“春阴”和诗歌注释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着诗歌中的关键词“家”“愁”“鬓边华”等,从作者的思乡忧国,从作者对青春年华逝去的愁思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8.“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颈联描写了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林间雾气弥漫、瘴气缭绕,暮色渐浓的黄昏山水图景。
9.①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②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③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答出1点2分,2点即给4分,3点5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画面氛围特点展开即可。如句中的“江静”“ 潮落”“林昏”“瘴”这几个典型意象,然后概括画面特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构成对比衬托的关键词,从运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如“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形成对比,环境氛围的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zhǎn):吹动。
③薜荔:木莲,一种蔓生的木本植物。
④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1.这首诗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12.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苦恨”与本诗“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阐明理由。
11.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写出了暴风骤雨残酷无情地袭击鲜花香草的景象,诗人以自然界的惊风密雨暗示政治环境的险恶,抒发了惊恐不安、痛楚不平的感受。
12.一样。仕途失意,忧愤孤寂。思远怀亲之情。不一样。思念友人,渴望与友人倾诉谪居此地的苦衷,从题目中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可以看出。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身处暮年、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以及诗人的情感。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写景的角度有远近、高低、动静之分。在本诗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象,抓住其特点,再根据注释、标题、情感词等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答题步骤如下,描绘画面,概括特点,分析情感。比如本诗的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苦恨’与本诗‘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阐明理由”。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的感情,并与杜甫诗比较,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感情。这个题目既考查课外,又联系课内,是一道创新的题目。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应先明确观点,然后具体分析,本诗从“愁”字着笔,层层下翻。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幽肠;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河阻碍,加深了愁怀;末联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宋·陈与义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①陈孟公:东汉名士陈遵,子孟公。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子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7.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前两联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宴”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一联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一、二联)、拟人(尾联)等修辞手法。
18.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17.(5分)BD (对一个2分,全对5分)
18.(6分)情感:①对世风的感叹+分析;② 对友人的思念+分析;③对功名的鄙弃+分析。(6分,每点2 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久阔”是指分别太久;D“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从最后一联可以看出是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D项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叠词、对仗等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病”“不受折简”“久阔今何如“作荐鹗④书”“功名勿念我”“扫除”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病”“不受折简”“久阔今何如“作荐鹗④书”“功名勿念我”“扫除”。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3.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13.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14.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曾与弟弟在赶考时一同骑驴经过渑池,“往日崎岖还记否”暗示了兄弟二人曾经历的坎坷艰难,由此可得出作者借回忆往事来表达自己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也鞭策弟弟奋发向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解答思路:先指出运用的说理方法,再结合着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其蕴含的人生道理。前两联可抓住“似飞鸿踏雪”“偶然”从比喻手法的角度分析人生正如飞鸿踏雪一样,存在偶然的因素,难以追寻;颈联可抓住“死”“新”,从人事变化的自然规律角度说明不必过分在意人生的偶然;尾联可主旨“往日崎岖”,是对过去兄弟二人赶考途经渑池的艰辛的回忆,根据注释,兄弟二人如今高中举人,前途光明,因此构成对比,从而把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表达出来。由此可得出今昔变化自有其规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老树
[金]元好问①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2)有人说“不用苦思家”虽为反常句,但极尽其妙。请简要分析。
(1)描写了老树、寒藤、泊雁、栖鸭等景象,展现出一幅秋天郊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为后面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2)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长期漂泊,行踪飘忽不定,思乡之情自是难以抑制,可诗人嘴上确说“不用苦思家”实为反常;(2分)作者想借此表明,即使家园尚在,而自己却无法改变长期漂泊之苦,思家又有何用,作者名说“不用苦思家”,实在是思家之情太浓,此一句反常却无理而妙。(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要抓住前两联的意象:老树、寒藤、泊雁、栖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描述。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本题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前面,所以有渲染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试题分析:从诗歌的最后两联“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看,作者漂泊在外,又有战争,思家、伤感、向往和平是理所当然,可作者却说“不用苦思家”,这是正话反说,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出正确解答。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属于诗歌鉴赏的炼句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考虑与题目和诗句的关系;内容上结合诗句看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哲理;手法上从修辞、写景特色、抒情方式角度考虑。本题主要从内容上考查,正话反说,无理而妙。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2)特点:雨大,及时。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本题结合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容和手法。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溪流岸岸深”“田间望岁心”,雨大、及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而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13.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2.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3.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2.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诗歌鉴赏: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对的?( )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A.首联与颈联都是景物描写,突出了道路的艰辛,居所的简陋。
B.可以推断出这是作者的友人来拜访作者,使作者十分惊喜而写下的诗句。
C.尾联与“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诗人对同遭贬谪的友人的劝慰。
D.全诗的景物凄清荒凉,衬托作者独居的寂寞。
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对”的选项。这是综合考查诗歌的语言和技巧。C项“都表达了诗人对同遭贬谪的友人的劝慰”有误;“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诗是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名句,表达的是作者对洒脱放达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向往。“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是说,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薄。称赞曹霸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执着地沉浸在他的艺术创造之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分析诗歌的内容。诗歌首联“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荒”“乱纷纷”突出了居处的荒凉;颈联“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突出了道路的艰险,以此衬托友人来访的真情与自己对友人来访的惊喜。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整首诗歌所写景物都是凄清荒凉,这也衬托出作者独居的寂寞,因其寂寞,无人到访,故对友人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