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 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14.下列对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

A.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准备。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菊花三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生动地写出了菊花绽放得灿烂热烈的景象。诗人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将盛放的菊与客之“哀”形成对比,更显其哀。

E.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14.BD(B项非“白描”“不事雕琢”,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D菊笑与客哀没有反衬关系,菊笑暂时驱散了旅途的忧愁。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15.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喜。(2分)首联“凄凄”“秋凉”寓情于景,表达了登台的凄凉心境,“客思哀”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愁。‚颔联写景,“寒浪”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早鸿”寄托着思乡之情。ƒ颈联虚实结合,诗人听到了妇女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想象远方的游子写信回家索寄寒衣,归期杳杳,由个人之愁推及到天下的游子思妇共同的忧愁;④尾联收束到自身,表达了寓居他乡的漂泊之愁,而菊花三笑暂时驱散了郁结的忧愁,诗人暂时开颜,情感由悲转喜。(“悲”“喜”的分析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宋]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8.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6分)

 8.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1分)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2分)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

    9.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

    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晚唐诗人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4.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E.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设问,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4.CE

15.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心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华年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结合诗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两小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①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②韩元吉:南宋词人,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③青山:在当涂县东南,谪仙李白胸怀报国大志,最后死于当涂,初葬于采石矶,后改葬于青山。

7.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6分)

8.词的下阕写道“试问谪仙何处”,词人为何会想到诗仙李白?这一句蕴含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7.夸张:(1分)“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1分)表现出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1分)

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作者内心的愁苦。

  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蛾眉,突出青山的秀美。(答“寓情于景”并作分析亦可)

8. 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计稷”的政治抱负,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当时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2分)词人借用典故和设问,(2分)抒发了自己虽心系边关,渴望收复失地,却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愁恨苦闷。(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小题。

水槛遣心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6. 这首诗颈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6. “出”、“斜”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了细雨微风中鱼和燕子的动态。(2分)颈联写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轻盈地掠过,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2分)。传神地表现出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2分)(意对即可)(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18.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17.DE(D.2分。E3分)

18.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2分)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2分)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D项,“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须知”,说明诗人劝诫他们不要回去,胡骑仍在。E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莫厌”直接点明了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D项是对颈联的分析,选项没有关注诗歌的内容,忽略了“须知”二字,这二字有劝诫之意,因为“胡骑”“纷纷在”;“岂”是反问语气,选项忽略了这一语气,同样使劝诫他们不要回去,原因在前一句已经说明;E项是对尾联的分析。选项同样忽略了诗歌中的词语,比如“莫厌”,意思是不要厌弃、不要嫌弃,原因在后一句进行说明,即“水多菰米岸莓苔”,可见选项中“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的分析有误。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于第一问,考生可以借助“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这一提示来解答,同时诗歌的注释中有“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这样的背景介绍,可见诗歌中的“早雁”其实象征百姓,“云外惊飞四散哀”,这是借雁的惊飞来写人民的流离失所,表现对百姓的同情;“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是借对雁的劝诫来劝诫百姓,表现出对百姓的关怀。第二问考查抒情的方式,杜诗中,从《早雁》这一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可见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托物言志;张养浩是怀古诗,是怀古伤今,最后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则是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借助诗歌的注释以及诗歌中对“早雁”的描述中把握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春阴

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ā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1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C.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抒表达出来,“诗穷”“酒薄”都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深。

E.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13.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ED

13.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有家难回、思念故国、年华已逝的深情。①有家难回之愁。“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2分)②思念故国之情。此时作者身居塞北,被拘他国,表面极写塞北景象之荒凉凄惨与对家的思念,更是表达对国家的思念。(2分)③年华已逝之悲。尾联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韶华逝去感伤。(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E项中“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文化常识及情感理解错误。D中,颔联的情感比较丰富,“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其情主要为家乡的思念,故国的怀念。故不完全正确。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就要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着诗歌标题“春阴”和诗歌注释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着诗歌中的关键词“家”“愁”“鬓边华”等,从作者的思乡忧国,从作者对青春年华逝去的愁思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8.“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颈联描写了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林间雾气弥漫、瘴气缭绕,暮色渐浓的黄昏山水图景。

9.①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②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③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答出1点2分,2点即给4分,3点5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画面氛围特点展开即可。如句中的“江静”“ 潮落”“林昏”“瘴”这几个典型意象,然后概括画面特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构成对比衬托的关键词,从运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如“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形成对比,环境氛围的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zhǎn):吹动。

③薜荔:木莲,一种蔓生的木本植物。

④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1.这首诗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12.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苦恨”与本诗“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阐明理由。

11.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写出了暴风骤雨残酷无情地袭击鲜花香草的景象,诗人以自然界的惊风密雨暗示政治环境的险恶,抒发了惊恐不安、痛楚不平的感受。

12.一样。仕途失意,忧愤孤寂。思远怀亲之情。不一样。思念友人,渴望与友人倾诉谪居此地的苦衷,从题目中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可以看出。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身处暮年、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以及诗人的情感。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写景的角度有远近、高低、动静之分。在本诗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象,抓住其特点,再根据注释、标题、情感词等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答题步骤如下,描绘画面,概括特点,分析情感。比如本诗的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苦恨’与本诗‘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阐明理由”。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的感情,并与杜甫诗比较,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感情。这个题目既考查课外,又联系课内,是一道创新的题目。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应先明确观点,然后具体分析,本诗从“愁”字着笔,层层下翻。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幽肠;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河阻碍,加深了愁怀;末联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