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 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15.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诗句“春流岸岸深” 。
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29adb38e2f1ddd11.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中夜忽然愁”一句“托物言志”,夜半了,作者依然没有入睡,还在忧愁,突出愁之深、之切。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可以像庄周一样,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故国之思和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与绝望。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BC(B. “托物言志”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选对一个得3分,两个都对得6分)
15.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1分)。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1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1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1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 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15.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B、D (B项清新绮丽错;D项尾联没有议论 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15.(6分)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3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反对。(3分)答出情感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8.(5分)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1分)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1分)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2分)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1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0.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1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与情(6分)
10. ①长、畏。(1分)②“长”意为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2分)。“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1. ①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描绘出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 (3分)②表达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5.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14.AE 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2分)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3分)
15简言之: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0.(1)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3)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夜过鉴湖 夜泛西湖
戴昺 苏轼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8.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昺诗中有“子规声在白云中”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5分)
9.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6分)
8.(5分)
①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②子规的啼声,在古典诗歌中寓有“思归”“早归”之意。③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借“又闻子规啼夜月”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不如早还家”的思想感情。④而戴昺则在《夜过鉴湖》中,写“一片蒲帆正饱风”,并借“子规声在白云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
[5分。第①点2分,第②③④点各1分。]
9.(6分)
①戴诗和苏诗都抒写了月下湖光之美。
②戴诗不仅写湖光,还写了山色;苏诗则只写湖光。
③戴诗写的是“过鉴湖”,归家途中路过鉴湖;苏诗写的是“泛舟西湖”,专程到西湖乘船游玩。
④戴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听觉所闻;苏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嗅觉所感。
⑤戴诗写风正帆饱,船速很快,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苏诗则写轻舟慢桨,抒发优游自得之情。
[6分。第①、⑤点必答,各2分;第②、③、④点选答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5.(5分)CE 解析: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E项“比兴”,错(对一个2分,全对5分)
6.(6分)情感:①心忧国事,以国事为重: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三更赶赴幕府,不仅暗合上句描述的紧急事态,而且体现了诗人对当前时局的忧心;②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颔联中一方面自嘲未能免俗应召做官,另一方面抒写自己并非不想家,而是由于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加紧赶路,内心的矛盾冲突流露无疑;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尾联提及诗人此生只想终老田园,谁叫礼官识得自己的姓名,直接抒发了安居乡间的渴望(颈联:十里池塘中一群鸭子拍水嬉戏,平原之上满是桑树和柘树,炊烟缓缓升起,描绘了闲适恬淡的乡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侧面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意)。(6分,情感+诗句分析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