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资*源%库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的爱国诗词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

8.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6分)

9.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5分)

8.两句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3分)实际上托物言志;(1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烈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迂客骚人。(2分)

9.采用比喻手法(拟人)。(1分)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2分)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缘的强烈不满。(2分)

《落梅》赏析

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刚(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义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而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晴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泪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沽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泌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春阴

【宋】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公元1085年—公元1144年)江西婺源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拘禁十五年。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14. 对全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鹤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无也无限愁苦。
D.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词,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15、 “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6分)

诗词鉴赏阅读

14.C(“穷”: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语句,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穷”: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
15.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2分)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2分)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赏析“酒薄难将梦到家”,理解诗意,至少分析出两层转折的意思。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5分)(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6分)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二)课外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落日郡西斋望海山

【梁 】 萧子云

渔舟暮出浦,汉女采莲归。

夕云向山合,水鸟望田飞。

蝉鸣早秋至,蕙草无芳菲。

故隐天山北,梦想日依依。

【注释】①此诗当作于大同七年(541)作者出为东阳太守之后。海山:泛指远离京都而近海滨的地区。②故隐:归隐。③天山:此指钟山,因在京都(今南京市)故云。

7.诗歌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5分)

8.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情与景的关系。(4分)

7.①渔舟采莲图(渔人傍晚出湖打渔,采莲女劳作归来);②暮云山鸟图(夕阳西下,彩云遮向山头,水鸟在田间飞舞);③虫草秋意图(早秋已至,秋蝉鸣叫,香草凋零,秋意渐浓)。(答对2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每点只概括不分析得1分。)

8.诗人在此诗中描写了傍晚湖滨西望所见优美景象。诗人看到秋季湖上风光、山田奇景及秋蝉衰草这些景物,触景生情,引发了自己的思归之意。(答出情景关系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如果答借景抒情,结合具体的诗句,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1~12题。(9分)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

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

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

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

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6分)

11.(3分)C(尾联为虚写,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12.(6分)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2分)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2分)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 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15.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诗句“春流岸岸深” 。

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29adb38e2f1ddd11.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中夜忽然愁”一句“托物言志”,夜半了,作者依然没有入睡,还在忧愁,突出愁之深、之切。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可以像庄周一样,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故国之思和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与绝望。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BC(B. “托物言志”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选对一个得3分,两个都对得6分)

15.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1分)。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1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1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1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 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15.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B、D (B项清新绮丽错;D项尾联没有议论  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15.(6分)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3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反对。(3分)答出情感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