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1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14.(5分)C(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E(视线由远及近)

15.(6分)“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 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4.AC(A项,“儒雅谦恭”有误; 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A项3分,C项2分)

15.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14—15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唏。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属于近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翔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6分)

14.(5分)A“近体诗”错,应是古体诗 C“离乡与归家时的不同的心情”错

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2个给5分。
15.(6分)答案要点:
《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评分标准:《情诗》答出第一点得1分,后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3分。《短歌行》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赵嘏,江苏省淮安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唐朝人喜欢自比为汉朝,诗中往往借用汉人事来比拟唐事以寄托诗人的赞赏或讽刺之情,此处“汉家宫阙”就是这种用法。

C.颈联中诗人目睹枯荷,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再看“篱菊”,定会忆起“采菊”之陶潜,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吧。

D.尾联中“鲈鱼正美”是一处用典,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与辛词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达的意思一致。

15.请结合诗句内容谈一谈这首诗的颔联在组合景物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怎样的景情关系?(6分)

14.A、D【A中“夜晚”理解错,应为“拂晓”,见“云雾凄清拂曙流”一句,“拂曙”即拂晓;D中“表达的意思一致”理解不对,辛词用典的含义里没有“退隐之思”。】【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5.特点:

①视觉和听觉结合:几点残星是诗人之目见,一声长笛乃作者之耳闻;【2分】

②动静结合:塞上雁阵是动态,诗人倚楼是静态。【2分】

景情关系: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稀疏的晨星、悠远的笛声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大雁南归之景蕴含着诗人思乡盼归的强烈情怀。【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 征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杜甫《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6分)

8.(5分)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明媚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9(6分).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苦无知音:仕途坎坷,一生苦吟,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8.景与情关系的一般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本诗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

9.“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 “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年老多病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南往衡湘,但仍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元日田家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3.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4.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3.【答案】A D(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14.【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8.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2分)

9.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9.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10.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资*源%库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的爱国诗词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

8.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6分)

9.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5分)

8.两句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3分)实际上托物言志;(1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烈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迂客骚人。(2分)

9.采用比喻手法(拟人)。(1分)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2分)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缘的强烈不满。(2分)

《落梅》赏析

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刚(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义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而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晴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泪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沽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泌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春阴

【宋】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公元1085年—公元1144年)江西婺源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拘禁十五年。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14. 对全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鹤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无也无限愁苦。
D.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词,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15、 “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6分)

诗词鉴赏阅读

14.C(“穷”: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语句,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穷”: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
15.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2分)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2分)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赏析“酒薄难将梦到家”,理解诗意,至少分析出两层转折的意思。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