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夜 雨

黄景仁(1)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1)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4.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5.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14、颔联运用对比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3分)

15、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3分)分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B.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抑郁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D.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E.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4. A D (A 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D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因为杜甫当时是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眼前景当然可以实写,而黄牛峡是友人欲去之地,只能想象彼地之景;)(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 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 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任选3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附诗歌鉴赏】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8.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8.《送》写“城阙”,点出送别的地点,营造辽远壮阔的意境;(2分)《卢》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俗尘的心志。(3分)

9.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3分)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又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10分)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6.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

15. A、C(答对1项得2分,两项都对得4分。B“孤寂”应该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16.“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3~24小题。(9分)

道中寒食

陈与义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此题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A.、寒食,即寒食节,亦称为“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B.、“有诗酬岁月”,说的是诗人常在赋诗填词上下功夫,而不计较岁月的流失。

C.、“无梦到功名”,则是说诗人对于官宦仕途没有兴趣,也不去作这样的梦想。

D.、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忙碌。

2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6分)

23、D  (应为“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24、诗人的形象:奔波仕途的无奈,怀才不遇的愁苦,思念家乡的羁旅愁绪。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16.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5.C“春去夏来”错

16.(6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3.下面各项对诗句理解有错的一项( )(3分)

A.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听到了外族入侵的消息。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诗人沉重的心境!

B. 颔联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C.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战争带来的__,是多么惨不忍睹啊!

D. 尾联先来一个设问:“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首联中“赴”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分)

(2)颔联中“黄昏”这个意象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2分)

(3)试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分)

15.(6分,每小题2分)

(1)作者写这首诗时在白帝城高处,与昭君村远隔数百里,但他发挥想象,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1分)“赴”字把山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写活了。(1分)

(2)①“黄昏”首先交代了时间,朔漠的黄昏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②指空间,指的是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能吞食一切,却消化不了一个青冢。

③生伤感,这句诗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答出两点即可)

(3)诗人借咏叹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零的

悲苦情怀。(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1分)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 .

.

11. 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12.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14.《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13.B借代C委婉含蓄

14.6分,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景中寄情),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