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纯净到嘈杂。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悠远。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听者内心充满欣喜,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
11.答案:A(2分)E(3分)(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轧”一种嘈杂声,琴音由嘈杂到纯净。E尾联写听者内心充满感伤。)
12.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1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1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长、远。
10.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11.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10.(6分)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和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每点2分)
11.(5)孤独之情;漂泊之苦;思归(怀乡)之心。(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15.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6分)
14.B、D(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雨“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项,“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努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富。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能力。
【答案】(1)相同点:①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2)不同点:①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2分)②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2分)
【诗歌鉴赏】
首联上句展现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下句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
首联突兀而起,曲折婉转而又包蕴不尽,起了提挈一篇、笼罩全诗的作用。颔联写诗人归隐后的心情,婉曲地表明终老山林之志,也深刻地暗示了“恋吾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逃离无谓的斗争,遁迹深山。颈联描写了“庐”中的美景,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两句包蕴深厚,而且语言十分精美,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能,尾联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长者”是对“忘机渐喜逢人少”中的“人”的具体解释。原来,诗人所反复表示的,就是要与扰攘争夺的晚唐政治绝缘,深隐故居,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白话翻译】
战乱之后大火烧毁了我几个书架土的图书,但是我依然喜爱山峰前的我的故居。如今回
到家乡遇到的人很少就不需要心机了,揽镜自看可怜自己当年太过着急等待诏书出去做官。
初晴的上午,有小岛的池塘已经涨满春水,小小的花圃中已经鲜花盛开。从此之后我要逃开功名射禄、啸傲山林,过自由幸福的生活,没有必要在我家大门前停很多辆高官的车。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9,20题。(8分)
咏老赠梦得
(唐)白居易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9.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一句中的“桑榆”本指日落之处,在诗中引申(比喻)为
之意。王勃《滕王阁序》中“ , ”句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思想。(3分)
20.这两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异同?(5分)
19.年老迟暮(1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2分)
20. 同:感慨年老体弱(叹老伤老)。(1分)
异:白诗给人以老气沉沉、日暮西山的哀伤感,如“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等句,给人以衰老伤残、老而凄凉的感觉,显得消极、悲观。(2分)刘诗并没有停留在叹老伤老的俗见上,而是翻进一层,提出了一种对人老的全新认识和看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句更是透露出一种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的人生观。(2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闭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14.BE
15. 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7分)
秦中①感秋寄远上人②
(唐)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秦中:指京城长安 ②远上人:一个名字叫远的和尚。
19. 此事作于孟浩然长安落第之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
20. 这首诗的尾联“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4分)
▲
19.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之情。(3分,三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三点得3分。)
20.诗歌最后一联就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用傍晚吹起的冷风以及秋日寒蝉凄切的哀鸣声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以景结情,含蓄深远。(4分,写出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表达合理得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回答时要做到答题规范,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注意联系原文。难度系数0.68。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剖析与语文能力的运用,能力层级为D。做题时要认真阅读诗歌,仔细回答要点,做到不遗漏。难度系数0.69。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绵谷【1】回寄蔡氏昆仲【2】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1】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2】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9.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4分)(原创)
20.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原创)
19.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1分)。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话反说亦可)
(评分参考:手法得1分,散文化语言阐释得1分,情感得2分。)
20.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2分);以景作结,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1分),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情思,情韵悠长,余味无穷(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原创)
水边偶题
罗 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19.赏析这首诗的首联。(3分)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19.以水之“无情”反衬(1分)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2分)
20. 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结合诗句分析得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8分)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19. (原创)本诗三、四两句用了哪两种手法?请具体说明。(4分)
20. (原创)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19. 【参考答案】(1)反衬:通过写花落、鸟啼之动态,来反衬春山无人之寂静/芳树、鸟啼,可谓乐景佳境,诗人却通过“自”和“空”巧妙翻转,写出了美景无人欣赏之寂静、荒漠,道出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时代的叹惋和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2分)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分)
【考点对应】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准确辨识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侧重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答题模式一般采用手法+具体分析+效果。
20.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考点对应】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际理解其情感。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如下: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题干已经给出了方向——情景关系的角度,考生应接着考虑,情与景有哪些关系。如果情与景一致的话,应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如果情与景相反的话,则为反衬。本诗最后两联所写的景物看似是乐景,但实则是表达愁情,以乐写哀,更显其哀。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感讽五首【其五】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①,披书案将朽。
①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19.赏析诗歌最后“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两句。
20.一般的讽喻诗,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然而这一首却比较奇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 最后两句运用典故,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倾吐了诗人虽有满腹雄心壮志,却不为世用的愤懑之情。
20. 答案:本诗着力写景,渲染环境气氛,通过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笔下的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枯瘦冷涩。把这些色调极不协调的景物放在一起,显得既生硬,又瑰丽,既芜杂(相互矛盾),又鲜明(彼此辉映),从而产生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生动地再现了特定时间(秋夜)、特定地点(昌谷)的景色,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李贺对自己的家乡昌谷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不愿局促一隅,碌碌无为。他日夜攻读,希图见用于时,却不料竟象张仲蔚那样潦倒终生,不为世用。这使他深感忧伤怨愤。诗歌运用对比映照的手法,新奇美妙的形象把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