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14、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5、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15、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3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11分)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6. (1)D C,选D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A、B、E项不给分。
(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

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实景”。) (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3分)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1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l8—19题。(11分)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慨。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 残月”“ 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

E.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19.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8.(5分)CD (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5分。A项,两个“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中“沙鸥”是“闲适”的象征,杜甫诗中“沙鸥”是“凄苦”的意象;B项,诗人感觉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E项,“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19. (6分)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适,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2分)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慨,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2分)诗人要放眼远望,而又无元龙百尺楼可登。(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3.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3.(5分)(对一个得3分)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14、(6分)(每点2分)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二)古诗文阅读(11+12=23分)

独坐①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②轻。

【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②羽翮[yǔ hé]:1.指鸟羽。翮,羽轴下段不生羽瓣而中空的部分。

1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和强的艺术感染力。

14.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13、杜甫诗答案:1.AE(选对一项的2分,全对得5分。B“令人心情愉悦”理解有误;C“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有误;D“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分析有误。)

2.第一问: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2分)第二问:既含有诗人对倦鸟归来的羡慕,又饱含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宜陵即事

罗邺①

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

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

(选自《全唐诗》)

【注】①罗邺:晚唐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先后辗转于郭铨、崔安潜等幕府,晚年远赴塞北边防营帐任职。②青萍:古代名剑。《拾遗记》:“帝颛项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霜白”“月落”点明诗人出行的背景,渲染出了环境氛围的凄清寂静。

B.颔联以“居人”掩门团聚与“行客”驱马独行作比,突出诗人的伤感。

C. “一声鸡”以声衬静,写出行之早与山村之静,呼应诗题中的“早发”。

D.诗人运用“青萍委匣”一典,以古剑自比,委婉地表达出复杂的心情。

E.颈联“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并借马暗写诗人身世坎坷。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B E    15.(6 分)

①羁旅的愁苦。当地居民尚闭门安卧,诗人已愁出行太迟。②年华逝去的伤感。诗人两鬓毛发凋落,青春不再,功业无成,空留感慨。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却如青萍委匣,无从报效,只有激愤。

(二) 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纯净到嘈杂。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悠远。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听者内心充满欣喜,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

11.答案:A(2分)E(3分)(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轧”一种嘈杂声,琴音由嘈杂到纯净。E尾联写听者内心充满感伤。)

12.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1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1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长、远。

10.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11.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10.(6分)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和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每点2分)

11.(5)孤独之情;漂泊之苦;思归(怀乡)之心。(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15.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6分)

14.B、D(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雨“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项,“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努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富。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能力。

  【答案】(1)相同点:①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2)不同点:①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2分)②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2分)

  【诗歌鉴赏】

    首联上句展现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下句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

  首联突兀而起,曲折婉转而又包蕴不尽,起了提挈一篇、笼罩全诗的作用。颔联写诗人归隐后的心情,婉曲地表明终老山林之志,也深刻地暗示了“恋吾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逃离无谓的斗争,遁迹深山。颈联描写了“庐”中的美景,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两句包蕴深厚,而且语言十分精美,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能,尾联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长者”是对“忘机渐喜逢人少”中的“人”的具体解释。原来,诗人所反复表示的,就是要与扰攘争夺的晚唐政治绝缘,深隐故居,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白话翻译】

    战乱之后大火烧毁了我几个书架土的图书,但是我依然喜爱山峰前的我的故居。如今回

  到家乡遇到的人很少就不需要心机了,揽镜自看可怜自己当年太过着急等待诏书出去做官。

  初晴的上午,有小岛的池塘已经涨满春水,小小的花圃中已经鲜花盛开。从此之后我要逃开功名射禄、啸傲山林,过自由幸福的生活,没有必要在我家大门前停很多辆高官的车。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9,20题。(8分)

咏老赠梦得

(唐)白居易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9.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一句中的“桑榆”本指日落之处,在诗中引申(比喻)为
之意。王勃《滕王阁序》中“ ”句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思想。(3分)

20.这两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异同?(5分)

19.年老迟暮(1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2分)

20. 同:感慨年老体弱(叹老伤老)。(1分)

异:白诗给人以老气沉沉、日暮西山的哀伤感,如“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等句,给人以衰老伤残、老而凄凉的感觉,显得消极、悲观。(2分)刘诗并没有停留在叹老伤老的俗见上,而是翻进一层,提出了一种对人老的全新认识和看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句更是透露出一种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的人生观。(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