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思 ①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③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万火牛:指火牛阵。③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15.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6 分)
14. C E 【解析】A 项,“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 项,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项,“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15.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2 分)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2 分)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全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应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15.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6分)
14.C拟人 D由远及近(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
15.(6分)①形态:木棉花色红艳,花形硕大,有棱角,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
②气质:木棉花大气沉稳,落落大方;?精神:不惧环境艰难,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
赏析:
《木棉花歌》是陈恭尹仿乐府旧题而作的乐府诗。木棉,亦称“攀枝花”、“英雄花”。是产于南方的落叶大乔木,高达三十至四十米,早春先叶开花,花单生,形大,红色。在清朝初年,民族矛盾非常尖锐,陈恭尹作为明代遗民,更有其父陈邦彦因抗清殉难,因而他对南明王朝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木棉花歌》这首诗就通过对木棉花热情洋溢的歌颂,暗喻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深切怀念。
诗的前十二句从不同角度,铺彩摛艳,浓墨如泼,对木棉花进行了描写、歌颂和推崇。“粤江二月三月天”四句,诗人似乎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到处是花的海洋。由于早春时节那高大的木棉树先叶而花,这样,“千树万树朱花开”就形成了一片辉映天际的红彤彤的世界。“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十日并出于沧海之上,写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世界里那种恢弘壮观,璀璨夺目的景象。“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魏文帝迎接美人薛灵芝,未至京师数十里,沿途高烛之光相继不绝,以此比喻木棉花的海洋又给人一种辉煌迷离、富贵豪华的感觉。这四句从高远着笔,辉煌壮阔,气势宏大。接下来,“覆之如铃仰如爵”四句又仿佛诗人伫立在木棉树下,澄神凝视,仔细玩味着木棉花。一个个花冠覆之如铃仰如酒爵,厚实华美;赤红的花瓣象闪烁跳跃着的星光,熊熊然喷射出夺目的光芒,把花写动了写活了。“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木棉花之所以又称“英雄花”,这大概就是其原因所在。仅此刻画和渲染,诗人犹恐不能尽致,又以“好英雄”、“何落落”这样的惊叹来直接表现自己对木棉花的赞赏和欣羡。这四句选取一个具体的木棉花进行细致如微的刻画,活脱逼真,气韵生动。最后“后出棠榴枉有名”四句,以枉有芳名和自惭轻薄的棠榴桃杏之花与木棉花相对比,显示出木棉花的磊落不凡。“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也是以火德而王,由他们的主司,火红的木棉花生长在于五行中属火的南土,就当然地要冠压群芳,卓然傲放。诗的前十二句就是这样由远及近,由此及彼,选取不同角度,通过比喻、铺陈、对比、拟人等手法,对木棉花进行了着意的刻画,用心细密,在雄健中有沉浑圆美之致。其中饱含着诗人对木棉花的赞赏,巧妙地把木棉花特有的光焰夺目的红色与南明王朝的“朱”联系起来,以木棉花暗喻南明王朝,对木棉花的赞誉实际上是对南明王朝的尊崇,写木棉花在祝融炎帝主司下当然地冠压群芳,弦外之音就是说南明王朝是天理所在。“此花无乃群芳主”一句于推测反问中蕴含着诗人对南明王朝的尊崇、怀念和惋惜之情。
“巢鸟须生丹凤雏”以下六句表达了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怀念和希望。这里,“丹凤”和以红色最为珍贵的“珊瑚”无不与“朱”相关联,诗人希望朱家后继有人,使覆灭的南明王朝重新振兴。“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二句写自己在明亡之后隐居不出,漂泊无归。这里不说南明王朝覆灭,而以“无路望朱颜”写来,可见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拳拳之心和怀念之情。“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怀念情真意切,委婉隐曲的叙说已经不能表达他难以抑制的心情,诗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大胆地发出了最后的呼喊,蕴结着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深切怀念,凝聚着诗人对满清统治的极大愤慨。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14、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5、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15、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3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11分)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6. (1)D C,选D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A、B、E项不给分。
(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
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实景”。) (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3分)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1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l8—19题。(11分)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慨。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 残月”“ 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
E.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19.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8.(5分)CD (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5分。A项,两个“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中“沙鸥”是“闲适”的象征,杜甫诗中“沙鸥”是“凄苦”的意象;B项,诗人感觉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E项,“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19. (6分)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适,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2分)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慨,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2分)诗人要放眼远望,而又无元龙百尺楼可登。(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3.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3.(5分)(对一个得3分)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14、(6分)(每点2分)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二)古诗文阅读(11+12=23分)
独坐①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②轻。
【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②羽翮[yǔ hé]:1.指鸟羽。翮,羽轴下段不生羽瓣而中空的部分。
1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和强的艺术感染力。
14.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13、杜甫诗答案:1.AE(选对一项的2分,全对得5分。B“令人心情愉悦”理解有误;C“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有误;D“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分析有误。)
2.第一问: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2分)第二问:既含有诗人对倦鸟归来的羡慕,又饱含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宜陵即事
罗邺①
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
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
(选自《全唐诗》)
【注】①罗邺:晚唐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先后辗转于郭铨、崔安潜等幕府,晚年远赴塞北边防营帐任职。②青萍:古代名剑。《拾遗记》:“帝颛项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霜白”“月落”点明诗人出行的背景,渲染出了环境氛围的凄清寂静。
B.颔联以“居人”掩门团聚与“行客”驱马独行作比,突出诗人的伤感。
C. “一声鸡”以声衬静,写出行之早与山村之静,呼应诗题中的“早发”。
D.诗人运用“青萍委匣”一典,以古剑自比,委婉地表达出复杂的心情。
E.颈联“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并借马暗写诗人身世坎坷。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B E 15.(6 分)
①羁旅的愁苦。当地居民尚闭门安卧,诗人已愁出行太迟。②年华逝去的伤感。诗人两鬓毛发凋落,青春不再,功业无成,空留感慨。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却如青萍委匣,无从报效,只有激愤。
(二) 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纯净到嘈杂。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悠远。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听者内心充满欣喜,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
11.答案:A(2分)E(3分)(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轧”一种嘈杂声,琴音由嘈杂到纯净。E尾联写听者内心充满感伤。)
12.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1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1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长、远。
10.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11.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10.(6分)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和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每点2分)
11.(5)孤独之情;漂泊之苦;思归(怀乡)之心。(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