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 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
色的绘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D.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15.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
14.C(C “遗憾”理解错误,应是诗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15.①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
②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③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④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苦和无奈之情。
(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19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9、(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3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3分)
19(1)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啼鸣的杜鹃;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20.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1.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0.(5分)①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比喻手法,(1分)②颔联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及正面描写手法,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构成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2分)③情景交融,淋漓尽致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及羁旅他乡孤独寂寞情怀. (2分)(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对比亦可)
21.(3分)①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羁旅思乡、孤独寂寞的图景或者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②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1分)③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羁旅思乡及寂寞抑郁的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4.AC(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A项3分,C项2分)
15.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二)古诗鉴赏( 10 分)
16、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
16、(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的能力。(6分)
【答案】 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4分)
【答案】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思 ①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③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万火牛:指火牛阵。③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15.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6 分)
14. C E 【解析】A 项,“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 项,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项,“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15.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2 分)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2 分)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全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应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15.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6分)
14.C拟人 D由远及近(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
15.(6分)①形态:木棉花色红艳,花形硕大,有棱角,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
②气质:木棉花大气沉稳,落落大方;?精神:不惧环境艰难,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
赏析:
《木棉花歌》是陈恭尹仿乐府旧题而作的乐府诗。木棉,亦称“攀枝花”、“英雄花”。是产于南方的落叶大乔木,高达三十至四十米,早春先叶开花,花单生,形大,红色。在清朝初年,民族矛盾非常尖锐,陈恭尹作为明代遗民,更有其父陈邦彦因抗清殉难,因而他对南明王朝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木棉花歌》这首诗就通过对木棉花热情洋溢的歌颂,暗喻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深切怀念。
诗的前十二句从不同角度,铺彩摛艳,浓墨如泼,对木棉花进行了描写、歌颂和推崇。“粤江二月三月天”四句,诗人似乎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到处是花的海洋。由于早春时节那高大的木棉树先叶而花,这样,“千树万树朱花开”就形成了一片辉映天际的红彤彤的世界。“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十日并出于沧海之上,写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世界里那种恢弘壮观,璀璨夺目的景象。“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魏文帝迎接美人薛灵芝,未至京师数十里,沿途高烛之光相继不绝,以此比喻木棉花的海洋又给人一种辉煌迷离、富贵豪华的感觉。这四句从高远着笔,辉煌壮阔,气势宏大。接下来,“覆之如铃仰如爵”四句又仿佛诗人伫立在木棉树下,澄神凝视,仔细玩味着木棉花。一个个花冠覆之如铃仰如酒爵,厚实华美;赤红的花瓣象闪烁跳跃着的星光,熊熊然喷射出夺目的光芒,把花写动了写活了。“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木棉花之所以又称“英雄花”,这大概就是其原因所在。仅此刻画和渲染,诗人犹恐不能尽致,又以“好英雄”、“何落落”这样的惊叹来直接表现自己对木棉花的赞赏和欣羡。这四句选取一个具体的木棉花进行细致如微的刻画,活脱逼真,气韵生动。最后“后出棠榴枉有名”四句,以枉有芳名和自惭轻薄的棠榴桃杏之花与木棉花相对比,显示出木棉花的磊落不凡。“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也是以火德而王,由他们的主司,火红的木棉花生长在于五行中属火的南土,就当然地要冠压群芳,卓然傲放。诗的前十二句就是这样由远及近,由此及彼,选取不同角度,通过比喻、铺陈、对比、拟人等手法,对木棉花进行了着意的刻画,用心细密,在雄健中有沉浑圆美之致。其中饱含着诗人对木棉花的赞赏,巧妙地把木棉花特有的光焰夺目的红色与南明王朝的“朱”联系起来,以木棉花暗喻南明王朝,对木棉花的赞誉实际上是对南明王朝的尊崇,写木棉花在祝融炎帝主司下当然地冠压群芳,弦外之音就是说南明王朝是天理所在。“此花无乃群芳主”一句于推测反问中蕴含着诗人对南明王朝的尊崇、怀念和惋惜之情。
“巢鸟须生丹凤雏”以下六句表达了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怀念和希望。这里,“丹凤”和以红色最为珍贵的“珊瑚”无不与“朱”相关联,诗人希望朱家后继有人,使覆灭的南明王朝重新振兴。“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二句写自己在明亡之后隐居不出,漂泊无归。这里不说南明王朝覆灭,而以“无路望朱颜”写来,可见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拳拳之心和怀念之情。“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怀念情真意切,委婉隐曲的叙说已经不能表达他难以抑制的心情,诗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大胆地发出了最后的呼喊,蕴结着诗人对南明王朝的深切怀念,凝聚着诗人对满清统治的极大愤慨。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14、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5、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15、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3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11分)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6. (1)D C,选D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A、B、E项不给分。
(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
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实景”。) (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3分)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1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l8—19题。(11分)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慨。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相结合,烘托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颈联借助“寒砧”“ 残月”“ 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借景抒情,情寓景中。
E.诗歌的尾联借助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已入暮年的无奈以及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19.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诗人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8.(5分)CD (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5分。A项,两个“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中“沙鸥”是“闲适”的象征,杜甫诗中“沙鸥”是“凄苦”的意象;B项,诗人感觉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E项,“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19. (6分)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适,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2分)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慨,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2分)诗人要放眼远望,而又无元龙百尺楼可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