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次湖口有怀(节选)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篇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
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人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15、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6分)
14、BC (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5分)B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误。应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C项“写法是实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
15、6分(每点2分)①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②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③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0~21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④。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④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2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 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 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D. 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愁情。
21. 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5分)
20. C(C项,“怀才不遇”的忧愤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21. 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其乐融融,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注意: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关键要求是“结合全诗分析”,如有其他答案,如“对比”,看考生的表达,酌情给分。)
附:如果答“对比的手法,用过去的亲人欢聚与今日的天各一方作对比,抒发了兄弟分隔的悲伤之情”也可给分,但若不是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的,只是立足于这两句来分析,则不得分。全诗的角度,是虚与实、昔与今的角度,着重于以虚写实。)
4.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小题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刻画白鹭的?(6分)
【小题2】简析白鹭形象,并分析本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5分)
4、 [b4834f4a3b6b0628.gif]
[ad31eb98a4d6dc2b.gif]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
过陈琳墓①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②霸才:即诗人自己; ③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
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
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5分)
9、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①实写陈琳墓前的石麟已被荒草掩埋(1分),虚写昔日曹操所建的铜雀台想必也已经残破不堪,只有暮云笼罩;(1分)②诗人借陈琳与曹操的不再,感慨那个英雄辈出且明主识才时代的一去不复返;(1分)③抒发了自己对贤君的渴望(1分)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慨。(1分)
9、①首联中,“飘蓬”可见诗人此时漂泊四方,蕴含漂泊无依之苦;②颔联“无主”“怜”表达了诗人对陈琳受曹操重用的羡慕,以及怀才不遇之悲;③颈联抒发了对明主识才的时代不再的叹息;④诗人感慨文章无用,不如弃文从武,直抒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7分)
晚登辽海亭
(金)高士谈①
登临酒面洒清风,竟日凭栏兴未穷。
残雪楼台山向背,夕阳城郭水西东。
客情到处身如寄,别恨他时梦可通。
自叹不如华表鹤,故乡常在白云中。
【注】①高士谈,本北宋臣子,后仕金,而心仍属宋。后因参与宇文虚中谋南归而被拘,后遭杀害。
15.诗的开头写作者凭栏远望,结尾写他的苍凉“自叹”,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到 。(2分)
16.赏析最后一联的抒情艺术。(5分)
15.赏景之意兴无穷 伤痛身世如寄(或“哀叹故乡之思”)(每空1分)
16.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飞鹤的家就在高渺的白云,只要振翅而飞,随时可以飞返云烟飘浮的故乡。而我的故乡,却隔在万里之外,纵然想要归去,也没有飞鹤那样的健劲六翮,感叹我的命运不如那华表之鹤。(2分)结句以景语收,将叹不尽的故乡之思,交融在鹤飞暮天的茫茫烟云中,给人以篇终接混茫的无限思量。(2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17.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1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7.用典(1分)。分别是 “望帝啼鹃”(1分)与“精卫填海”(1分)。
18.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欣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11分)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约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A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6分)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①暝:夜,晚。此指傍晚。②随意:任凭。③浣女:洗衣女。④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⑤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8.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的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6分)
9.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8.秋雨、秋山、明月、松、流泉、山石、竹林、青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和悦的雨后秋山晚景图。
9.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檄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②“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③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
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
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
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
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1.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20.(2分)D 解析:D项“比兴”,错
21.(4分)情感:①心忧国事,以国事为重: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三更赶赴幕府,不仅暗合上句描述的紧急事态,而且体现了诗人对当前时局的忧心;②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颔联中一方面自嘲未能免俗应召做官,另一方面抒写自己并非不想家,而是由于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加紧赶路,内心的矛盾冲突流露无疑;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尾联提及诗人此生只想终老田园,谁叫礼官识得自己的姓名,直接抒发了安居乡间的渴望(或颈联:十
里池塘中一群鸭子拍水嬉戏,平原之上满是桑树和柘树,炊烟缓缓升起,描绘了闲适恬淡的乡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侧面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意)。(答对两点即给4分,情感+诗句分析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①,日夕望京豫②。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③耻还家,裴回④守归路。
(选自《全唐诗》)
【注】①宛许:泛指今南阳许昌一带。②京豫:指东都洛阳。③十上:指作者十次上京赶考④裴回:一作“徘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滞宛许”“望京豫”点明诗人滞留的地点及遥望之所,照应了标题的“南归”。
B.“旷野”“孤烟”“归雁”等意象既勾勒出苍茫的环境,又暗指诗人的心境。
C.“饥鹰捉寒兔”,貌似写鹰在积雪天的饥饿难耐,实则还隐喻作者自身景况。
D.“少年”句诗人为自己少年时只知舞文弄墨、专注于诗词歌赋而心有悔意。
E.全诗语言不事雕琢,清新简朴却又能淡而有味,意境清旷又不失飘逸韵致。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DE(D项中诗文并无体现悔意;E项确是孟浩然常见诗风,但不合此诗意蕴。)
15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前四句诗人因风雪滞留异乡,抬头四望却只见一片苍茫,不禁流露出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归途滞留的悲凉萧索,中间四句诗人借 “孤烟”“归雁”“积雪”“饥鹰”勾勒出苍茫之景,表达了他此刻归途难进处境不堪的悲凉萧索;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后四句诗人通过对比壮志在胸的少年和屡遭挫败的现状,抒发了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