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9分)
畏 人①
杜 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②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 ① 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畏人,害怕与人交往。
②褊性,性格孤僻。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诗人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
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E.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9.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5分)
8.(4分)A、C
(A 以丽景衬哀愁,美丽的景色与自身的境况形成巨大反差,正是突出身处他乡的漂泊之感,强化了自己的哀愁;C尾联不是直接抒情)
9.(5分)(分析尾联1分,指出情感2分,结合前文2分)
尾联所写是作者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1分)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作者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作者离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作者中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下这种幽居的生活,(2分)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作者处境与内心的孤苦。(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
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
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
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
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 C E 解析:C.“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9 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4分)
A. 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B. 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 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C. 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D. 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E. 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15.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5分))
14.BE
15.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
【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14.试题分析:B项“因当兵死于战场”错解词意,是死于战乱;E项“直接抒情”、“矛头直指”、“强烈控诉”均不恰当,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
15.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包括来那个部分“形象特征”“ 描写方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点睛:本题是形象型题,一般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杜诗,完成8~9题。
南 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本诗的景情关系与《登高》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2分)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3分)
【解析】题干“分析景与情关系”已明确答题角度。这两首诗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作者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的愁苦悲哀。
9.①羁旅之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老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答出一点2分,三点6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4.下列对本诗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6分)
14A D.A既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也抒发悲秋之情。D.五、六两句,用笔新奇,诡谲多变,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15借用典故通过诡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用典,想象,借古抒怀”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14.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5.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试题分析: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4.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 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15.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14.CD【解题思路】C项“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错。“岂能愁见轮台月”,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D项,“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错,结合下一句“送军万里西击胡”,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试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15.相同处:两首诗都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写得格调高昂,气势宏伟。本诗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
不同点:本诗字里行间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从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凄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到最后的劝慰,情感起伏大。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这是天宝十载(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营造了壮阔雄浑的意境。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句可见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给杜甫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
D. 尾联“鲲鹏”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其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表现自己对前途的绝望。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14. D
15.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1分)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E.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15.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 A.作为怀古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此地的历史,即“吕蒙营”“刘备城”。E. “五言古体诗”判断有误,本诗应为“五言律诗”,属近体诗。)(A项3分,E项2分)
15.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 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诗人晚年他乡遇故知时,彼此涕泗滂沱、泪满冠缨的情景。由“缨”字可见,此诗是诗人及第后所作。
B.颔联写诗人因乱世颠沛变得衰老、麻木,似乎已感觉不到花儿的美丽,而酒与诗人却变得亲密起来。
C.颈联通过对贫富两种生活的形象化描绘,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D.尾联“尊”同“樽”,酒杯之意,是诗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__之语,与上文“乱来唯觉酒多情”相照应。
E.全诗采用了比喻、对比和双关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与老友东吴生久别重逢后内心的复杂情感。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4.C2分E3分(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与控诉;E没有双关手法)
15.①沦落天涯、流离失所的漂泊感。首联诗人以随风漂泊的浮萍自比,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
②对统治者的激愤不满。颈联通过贫富悬殊的两相对比,写出了乱离社会的世态炎凉,饱含着诗人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对这个不公社会的愤怒控诉。③老当益壮的激情,以及期望社会臻于至治的心理。尾联的“未衰应见泰阶平”一句道出了诗人渴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开口笑”也说明了诗人满怀信心地向前看。(每条一分,结合诗句分析各一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