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4.选出对此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4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对丹橘的喜爱之情。

4.C E(每个2分,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E项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 李 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资*源%库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14.(5分)答案C、D本题考查诗歌理解鉴赏能力。(C应为感叹自己,3分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 2分

15.(6分)答案: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达能力。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18.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19.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

18.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19.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2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 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颔联,直抒作者的思乡之愁。夜深人静的雨中,传来了猿的哀婉凄楚的悲啼,更增添了思乡之愁。愁深使得思乡之梦犹生,梦中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刚刚被浓浓的乡情、亲情裹住,公鸡却又打鸣了,天亮了,好梦也断了。在这个雨夜里,作者又何曾入过睡啊!忧乡之愁,思乡之梦,整个晚上都陷入了深深的忧情愁苦之中。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归家路途遥远的感叹,而抒发了自身的孤凄,念念归家的乡思之情。诗人借用其诗意,海雾沉沉,江涛如雪,环境险恶,归路日艰。作者的情绪陷入了无边的思乡雾海之中,没有北归的希望,没有天晴雨停之日,什么人能解我的思乡之愁啊。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尾联,作者翻用陆机的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直接抒发思念京城的思想感情。京城虽多风尘,把白色的衣服全部染黑了,也是情愿啊;可惜,我被放逐到阴雨蒙蒙的江南,虽然是春天,潮湿闷热的天气,把白衣也全染黑了,我却回不了京城,不能北归。这是作者放逐永州几年后,仍不能量移的最感伤之作。京城虽多风尘,局势复杂,形势险恶,但毕竟是作者能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江南虽是春天,但阴雨不断,又能做点什么呢,作者是被无边无际的雾海包围着,借此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伤逐的感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2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如何描绘?(3分)

22.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1.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或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2.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答题时要把握全诗,准确梳理诗中的感情,一般情况下,知人论世也是理解诗歌的方法之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6.《送》写“城阙”,点出送别的地点,营造辽远壮阔的意境;《卢》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俗尘的心志。

17.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又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禁:消受。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和“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均寓有兴亡之感。

E.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的曲折之妙趣。

18.《南史》对“小乌巾”的解释为:“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D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溪 桥 晚 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8.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写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至少分析两种)(5分)

9.有人说诗中的“闲”字用得最好,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8、运用了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情;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融情于景。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分析3分)

9、“闲”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的意思(2分),写出闲立观赏一川晚照、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鸣啼血的情景(2分),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8.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5分)

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诗歌赏析:

8. ①生命力顽强,不畏严寒。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淹没,在凌霜之中备受摧残,但后来却“卓然见高枝”;(3分)

②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独自树立,让人称奇。(2分)

(或者先总说青松的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赏析)

9:①前六句托物言志(手法1分),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面上写青松在东园被众草掩没的处境,实写自己也如青松一样在“凝霜”的摧残下依然傲立的风姿,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分析感情2分)②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手法1分),诗人心里爱这东园青松,挂壶寒柯,远望松姿,心生感慨,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因而直接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分析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天边行
【唐】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为作者重到阆州所做,当时吐番犯境,陇右失守,被战争波及的民众背井离乡,骨肉分离。②天边老人:杜甫自谓。

8.本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5分)

9.根据本诗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临江“哭”的原因有哪些。(6分)

8.(1)这首诗的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情状:日暮时分,漂泊天涯,有家难归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艰辛,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心酸和悲苦一下子爆发出来,声泪俱下。(2)先声夺人,给读者强烈的情感震撼。(3)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并总览下面“哭”的原因。
9(1)漂泊天涯,有家难归:“天边老人归未得”。(2)世事纷乱,有志难酬:“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3)亲人无讯,分外担忧:“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4) 异族入侵,国难当头:“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濩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E.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15.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理解鉴赏】(5分)

BD(B项,诗人虽然心境有所变化,但并未“心灰意冷”,从后文夜深高唱“商歌”的情景也可以推知。D项,不是自卑、自责之语,而是怀才不遇,故作愤激之语。)(选对1项得2分,选对2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15.【分析鉴赏】(6分)

参考答案:

(1)被贬后的失意。(结合“濩落”一词注释简析。)

(2)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

(3)有知己的安慰。(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

(4)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5)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简析示例:

如第(2)点,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诗人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努力保持澹定、豁达的心境;

如第(3)点,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诗人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以人生幸得知己来宽慰自己,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和内心的安慰之情;

如第(4)点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诗人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明他既渴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第(5)点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诗人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达了诗人难遇良主无人常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答(1)(2)(3)点,有归纳和简析,每点得2分;答(4)(5)点,有归纳和简析,每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