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12. 参考答案:

“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赏析】

许浑,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这是一首表达羁旅情思的诗。第一句是总起句,接下来一句一景,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

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

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

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

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 C  E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8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硫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②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②武陵源:指桃花源。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点。

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16.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硅《金陵怀古》)

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17.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6分)

15.(3分)C      16.(3分)C

17.(6分)

答案示例: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比喻(联想、用典)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过,耳边传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胜境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评分标准:答对两种手法(或角度),2分;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景色特点、情感主旨、表达效果等,4分。手法(角度)有比喻、用典、联想、远近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等;从听觉或视觉角度理解“鸟”、从视觉或嗅觉角度分析“花”等意象均可。要视学生答案的合理程度赋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1)北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景象,诗人在颔联中却说“塞鸿何事复南飞”,如何理解?(2分)

(2)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4.(1)鸿雁是信或信差的代称,诗人正忧心北方战事,塞鸿南飞未带来好消息,所以有“何事复南飞”这样一问。(2分)(2)用“寒烟积”、“空洲”等哀景(2分),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愁绪(2分)。(3)忧心战事尚未平息,希望有勇武将领为国平乱。(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 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如果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等也可酌情给分)

三、 古诗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呈孔毅父

黄庭坚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 (1) 管城子:即毛笔。孔方兄:即钱。古时的铜钱中有方孔,故有此称。(2) 校书:即校书郎,旧章校勘书籍。著作:即著作郎,旧掌编撰国史。

(1) 全诗以“戏”为脉络,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戏说的。(4分)

(2)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3) 请概括本诗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4分)

10. (1) 【答案】 开头作者不明说自己不能升官发财,而是说钱拒绝和自己交往,幽默诙谐。三四句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自嘲文章不为世人赏识。五六句诗意表面上说自己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或讽刺。结尾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戏说的风韵。

(2)【答案】 比喻。“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水珠子,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

【解析思路】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诗歌赏析】

开头两句就写得很别致。韩愈的《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为之立传,还说它受封为管城子。作者不明说自己靠着一支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宫,也发不了财,而是精心选择了四个本无关联的典故,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一起,构成了新颖奇特的联想。笔既然称“子”,就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他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谐谑幽默的情趣。

三四句承上作进一步阐述,将自己未能博取功名富贵的原因归咎于文章无益于世,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文章不为世人赏识,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水珠子,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构想新奇动人。

  五六句转入当前仕宦生活的自白。这两句诗不单纯是记实,同时也在用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到,梁朝全盛之时,贵家子弟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却担任了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以致当时谣谚中有“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即秘书”的讽刺语。这里套用成语,说他受任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也跟梁代那些公子哥儿们一样,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诗意表面上说他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

  仕宦既不如意,富贵又无望,于是逼出了最后两句的追思。这是诗人在内心矛盾解脱不开的情况下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吞吐含茹的风韵。

  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而诗意更为深曲。不明了这一点,反话正听,把作者真看成一个对功名事业毫不婴心的人,则会误解这一诗篇。文字技巧上的最大特点是善用典故,不仅用得自然贴切,还能通过生动的联想,将不同的故事材料串联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1.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①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②竹摇清影罩幽窗,量量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③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 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21.霜降、立夏、立冬、惊蛰、白露。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5.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景象壮阔,气势宏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继首联之后接着描写远方景象: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冷风与寒灯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C.本诗体现了杜甫诗歌注重对仗与炼字的特点,全诗前六句对仗,且十分工整;颔联中的“翻”“洒”用得十分贴切,可称炼字的典范。

D.颈联叙事,说自己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

E.末尾两句以图南的鲲鹏来比喻自己的志向远大,无可阻挡。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首尾相照。

6.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分)

5.B D (B这首诗首联写远景,颔联写的是近景。 D项不是叙事,而是抒情。  与首联相比,颔联写的是近景。)

6.【参考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4.选出对此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4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对丹橘的喜爱之情。

4.C E(每个2分,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E项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 李 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资*源%库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14.(5分)答案C、D本题考查诗歌理解鉴赏能力。(C应为感叹自己,3分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 2分

15.(6分)答案: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达能力。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