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4~15题。
闻捣衣
元 赵孟頫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__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渡。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心绪的表达。
15.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6分)
14.(双选,共5分)C,2分;D,3分(C批评汉朝统治者——错;D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错)
15.(6分。分析诗句2分,鉴赏情感4分:伤感世事变迁,伤感大宋江山变化+大宋臣民思宋。大宋统治着苟且偷安)
颔联写到大宋的北方遗民历尽劫难,还保留着过去的(捣衣)风俗,而南逃的大宋君臣苟且偷安,这种风俗大不如前(“思情”被淡忘)。(2分)
作者借捣衣风俗在南北的不同,抒发了自己面对历史的变化而怅然若失、伤感身世的情感,也沉痛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忘记江山沦落、求和苟安的愤懑之情。(4分。只批评自己苟且偷生到元朝做官,也可以,适当降档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14--15题。
《惜花》[清]姜宸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落花》[清] 宋荦
昨日花簌簌,今日落如扫。反怨盛开时,不及未开好。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姜诗的首句“一春强半是春愁”,写整个春天,有大半处于春愁的困扰中,直抒胸臆,极言春愁之多。
B.姜诗的第二句“浅白长红付乱流”,描写百花被东风摧折后﹑落花随流水飘逝的惨象,以此来衬托下句中垂杨的坚毅。
C.宋诗前两句描写两日落花的总体印象。“今日落如扫”中一“扫”字,不仅表现落花数量多,更突出自然无情。
D.高楼在古诗中常为思妇﹑怨女所居,古诗亦有不少借高楼来写怨情的名句。姜宸英也是明写高楼中独处的思妇来抒发怨情。
E.花开花落,本是客观景象;但花的凋落,容易让人产生惆怅﹑凄婉之情。对诗中的“落花”,宋荦流露出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痛惜。
15.同是表达惜花﹑悼春之情,两首诗歌的结尾两句都能跳出窠臼,创作出新的意境。请分别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14.B.D(B项没有用落花衬托垂杨的坚毅;D项既没有明写,高楼上的人也未必是独处的思妇。)
15.(1)姜诗最后两句运用拟人(1分),写垂杨一丝丝细长的枝条把恨绾住,送上高楼。明明是诗人自己对东风无情,百花遭劫产生怨恨,且此恨弥漫于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垂杨都能把恨绾住。诗人不直说自己的嗟怨,而假托为高楼上有人在伤春,想象丰富,抒情含蓄委婉。(2分)
(2)宋诗最后两句是议论(1分),其新奇处在于,不在“怨”花落,而在“怨”花开。在花的开﹑落过程中,诗人有意错怪象征欢乐美好的盛开之花,将怨的对象回推上去,流露出与其失﹑不如无的心态。这比直陈伤感﹑一味“怨”落,更具撼人心灵的效果,更能表现作者对落花的痛惜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 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 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 种松皆作老龙鳞。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
B.“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但并不介怀的旷达。
C.颈联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
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的隐逸之志。
E.尾联托物寓意,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呼应起句“桃源一向绝风尘”,使全诗结构严谨,富有韵味。
15.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B E(选对1个给2分,选对2个给5分)
15.(6分)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2分)通过写吕逸人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2 分)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思。(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12. 参考答案:
“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赏析】
许浑,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这是一首表达羁旅情思的诗。第一句是总起句,接下来一句一景,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
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
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
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
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 C E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8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硫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②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②武陵源:指桃花源。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点。
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16.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硅《金陵怀古》)
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17.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6分)
15.(3分)C 16.(3分)C
17.(6分)
答案示例: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比喻(联想、用典)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过,耳边传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胜境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评分标准:答对两种手法(或角度),2分;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景色特点、情感主旨、表达效果等,4分。手法(角度)有比喻、用典、联想、远近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等;从听觉或视觉角度理解“鸟”、从视觉或嗅觉角度分析“花”等意象均可。要视学生答案的合理程度赋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1)北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景象,诗人在颔联中却说“塞鸿何事复南飞”,如何理解?(2分)
(2)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4.(1)鸿雁是信或信差的代称,诗人正忧心北方战事,塞鸿南飞未带来好消息,所以有“何事复南飞”这样一问。(2分)(2)用“寒烟积”、“空洲”等哀景(2分),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愁绪(2分)。(3)忧心战事尚未平息,希望有勇武将领为国平乱。(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 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如果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等也可酌情给分)
三、 古诗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呈孔毅父
黄庭坚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 (1) 管城子:即毛笔。孔方兄:即钱。古时的铜钱中有方孔,故有此称。(2) 校书:即校书郎,旧章校勘书籍。著作:即著作郎,旧掌编撰国史。
(1) 全诗以“戏”为脉络,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戏说的。(4分)
(2)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3) 请概括本诗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4分)
10. (1) 【答案】 开头作者不明说自己不能升官发财,而是说钱拒绝和自己交往,幽默诙谐。三四句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自嘲文章不为世人赏识。五六句诗意表面上说自己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或讽刺。结尾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戏说的风韵。
(2)【答案】 比喻。“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水珠子,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
【解析思路】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诗歌赏析】
开头两句就写得很别致。韩愈的《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为之立传,还说它受封为管城子。作者不明说自己靠着一支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宫,也发不了财,而是精心选择了四个本无关联的典故,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一起,构成了新颖奇特的联想。笔既然称“子”,就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他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谐谑幽默的情趣。
三四句承上作进一步阐述,将自己未能博取功名富贵的原因归咎于文章无益于世,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文章不为世人赏识,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水珠子,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构想新奇动人。
五六句转入当前仕宦生活的自白。这两句诗不单纯是记实,同时也在用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到,梁朝全盛之时,贵家子弟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却担任了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以致当时谣谚中有“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即秘书”的讽刺语。这里套用成语,说他受任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也跟梁代那些公子哥儿们一样,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诗意表面上说他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
仕宦既不如意,富贵又无望,于是逼出了最后两句的追思。这是诗人在内心矛盾解脱不开的情况下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吞吐含茹的风韵。
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而诗意更为深曲。不明了这一点,反话正听,把作者真看成一个对功名事业毫不婴心的人,则会误解这一诗篇。文字技巧上的最大特点是善用典故,不仅用得自然贴切,还能通过生动的联想,将不同的故事材料串联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1.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①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②竹摇清影罩幽窗,量量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③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 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21.霜降、立夏、立冬、惊蛰、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