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春游湖 |
1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近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感讽•其五》 李贺①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释】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 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 A.首二句写石。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的啜泣的景象。 E.诗人笔下的景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将这些景物放在一起彼此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15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 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解析】B“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理解错误,只是写月色迷人E“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错误,此处景物应是色调极不协调,彼此矛盾。 【答案】B E 【答案】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委婉地表达感情,(2分)抒发了诗人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的苦闷之情。“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2分)表达了不愿局促一隅,碌碌无为,希图见用于时的强烈愿望。 (一)诗歌鉴赏(10分) 岁旦 宋·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诗歌的标题“岁旦”,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它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B.居闲在家,无贺客迎门,但诗人不被这种炎凉世态影响,遵照习俗喜迎春节。 C.“桃版”句与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都是春节贴换春联的事情。 D.“云气”句,将云气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气在庆祝丰年的情景。 E.“心平寿自长”道出了护身保健的秘诀,这在当时以及今天都有重要价值。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三联对表现诗人情感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BD(4分) B “遵照习俗喜迎春节”错由“如常”可知,诗人在岁旦之日和平日一样 D“云气”句没有将云气拟人化,而是写云气预示着新的一年是丰年。 9、全诗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感情。(2分)诗歌第二、三联描写春节时的热闹景象,与第一联诗人“如常”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诗人生活的宁静,突出诗人心境的平和,为第四联抒情作铺垫。(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① (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眼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已被贬外任杭州通判三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灾民唱歌啼哭的声音都令人伤悲,远处灯火夜空疏尺渐趋喑淡,营造了除夕夜昏暗冷清的环境。 B.“病眼不眼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万家合欢的除夕夜,诗人受命独在异乡,百姓歌哭,音犹在耳,眼疾苦思,辗转难眠,非守乐岁,悲情难抑。 C.“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盖着几条被子依然冰冷,说明天太冷了,洗头感到头轻发疏,实是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D.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愤与忧虑,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以及被贬外放,仕途坎坷的忧伤。 E.全诗以恋情起句,以乐景节句,欲扬先抑,将诗人民生之忧、家国之痛、壮志未酬之苦淋漓以致地表现出来。豪放之情跃然纸上。 15.尾联运用了比拟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11分) 14.(5分)B3分,A2分,D1分。(D缺“病中的伤感”,C“盖着几条被子依然冰冷,说明天太冷了”应为“不止天冷,说明心更冷”,E“以乐景节句,欲扬先抑,将诗人民生之忧、家国之痛、壮志未酬之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豪放之情跃然纸上”分析牵强附会) 15.(6分)尾联,诗人写他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这就是苏轼的超迈之处了。(3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灯客中、长夜、孤舟中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以及无奈与自嘲。(3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②。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注释】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13.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5分) 14.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13.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 14.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招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事。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立秋日祷两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① 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注】①1073年立秋日,被贬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用邠和徐畴求雨,作此诗。 13.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14.本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13.①诗人把月色比作“雪霜”,表现其皎洁,把泉声比作“琴筑”之声,反衬夜晚的静谧。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月色,从听觉的角度写泉声,静景和动景结合,描绘出山间夜晚的幽静图景。(5分) 14.全诗塑造了一个勤政忧困、饱经沧桑、关心农民的诗人(官员)形象。诗人“百重堆案”,忙于政务,欲抽闲而不得,为祈雨而宿山寺,闻秋声而思国事。遭贬通判,年华渐逝,倍惑世路艰难,但仍心怀民生,起看银河,长夜难眠。(5分)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 “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 “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 “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 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1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5题 酌酒与裴迪 14.C (诗中“高卧”还有”隐居不仕”之意)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古 风(第五十四) 李 白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①蔽层丘,琼草②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③无珍木。 鸒斯④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注】①苍榛:丛杂的草木。②琼草:仙草。③集:鸟栖树上。④鸒(yù)斯:乌鸦。 ⑴分析比较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4分) ⑵中间六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⑴开头两句通过倚剑、登高、远望的举动,透露出诗人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结尾两句借晋代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__现实的愤懑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悲伤(诗中用典,见王勃《滕王阁序》)。(4分,每点2分) ⑵中间六句主要运用了比喻(象征、双关)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人用“苍榛”“鸒斯”喻小人,用“琼草”“凤鸟”喻贤士,两者之间又形成对比的关系,形象地揭露了小人猖狂得志、贤士怀才不遇的丑恶现实,表达了作者面对现实的失望和有志难酬的痛苦。(4分,阐明手法2分,分析作用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罗江客舍 戎 昱 山县秋云暗,茅亭暮雨寒。 自伤庭叶下,谁问客衣单。 有兴时添酒,无聊懒整冠。 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 【注释】戎昱: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8.诗的首联“暗”“寒”两字颇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5分) 9.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6分) 8. “暗”和“寒”写出了当时秋云暗淡、暮雨寒冷的季节和天气特点(1分),语意双关(1分),借此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内心忧郁、凄凉的感受(2分)。使情因景生,景助情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1分)。(5分,意思对即可,答出视觉和触觉相结合可给1分) 9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描摩(1分),表现了诗人客居他乡时寂寞、孤独、悲凉的心情(2分),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怀恋(1分),同时也流露出心怀国事、报效朝廷的政治愿望(2分)。(6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
附近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小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长台驿 张咏①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②劝谏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移使鄂州①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田园乐(其六)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我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芳 树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 (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 白居易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古 松 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