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客游·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5.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4.C E (对一个2分)
( C“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15.(1)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2)异:①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2分)②李诗写自己漂泊在外,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台城①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③。
【注】①台城: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皇宫所在地。②结绮临春:结绮和临春是南朝皇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的两座高楼。③后庭花:是指南朝皇帝陈后主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 “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
B.、“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抒情,“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谓登峰造极。
C.、第三句中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
D.、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视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
E.、首句中最传神的字是“竞”,有“竞相”之意。它道出了六代的奢华无比,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
15、请简析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全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4、BD (B“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D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
15 、①全诗主要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指出__的原因是陈后主奢侈荒淫,暗含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对比,将昔日繁华之景与眼前荒凉破败之象对比。)(手法分析各2分,共4分。)
②全诗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之情,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告当世,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2分)
(第一问若答到情景交融、想像、用典、视听结合最多给2分。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1分)
胡风吹朔雪
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9.此诗写出了怎样的落雪过程?赞美了“朔雪”的那一特点?(5分)
10.刘履说:此诗“词虽简短,而托意微婉”。这“托意”的“意”是什么?(6分)
9.①随风而落,飘飞千里,巧落瑶台,遇阳而化。(2分)②皎洁(洁白)(2分)
10.诗人虽然志在千里,品质高洁,(2分)但朝廷复杂,小人一旦得势,就得退位避谗,洁身自好。(2分)
(四)阅读下列诗歌,回答26~28题。(共7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 :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26.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开头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27.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2分)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⑤
28.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10.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分)
11. C
12. 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言之有理即可)(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小题。(共11分)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
宋·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8.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8.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2分)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
“无”(1分),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2分)
(答满两种手法满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 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3分)②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3分)
【简要赏析】
《送客归京》:首联叙写朋友归京,千里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作者对朋友行路的担忧与二人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颔联以轻快笔调,想象朋友在烟雨朦胧的三峡渡口登舟而去,抵达京城时,快马扬鞭,意气风发穿行于繁华街市的情形,无比欣羡。颈联对仗工整,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叙写想到自己依旧羁旅在外,虽有美酒为朋友饯行,却没有书信寄给君王,不禁又黯然神伤起来。尾联对朋友寄予厚望,希望朋友归京后替他向君王传话,请君王回忆当年科考放榜 时君臣一起在曲江池宴饮欢谈的美好情景。
《东城送客马上》:前两句写晌午时分,孤烟袅袅,朋友乘船从城东离开时,诗人远远望见一池春水中双宿双栖的鸳鸯,心中生发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后两句写渔童如果懂得沧浪歌中寄寓的“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的道理,就会嘲笑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自己,以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尘世功名利禄束缚,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苦恼。
14.阅读下面地诗,按要求作答。(8分)
秋思赠远二首
唐 王涯
其一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其二
厌攀杨柳临清阁①,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②畔战初酣。
【注】①清阁,官署中的清阁有似送别时的长亭。②拂云堆,指征战之处。
(1)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2)鉴赏第一首诗尾句。(3分)
(3)分析第二首诗“杨柳”与“芙蓉”这两个意象使用的妙处。(2分)
14.(1)相同点: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爱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第二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思念,又能够以国事为重,将个人情感暂且放下。前两句抒思念(思远)之情,卒章处是开阔雄放之气。
(2)以景结情,家信不见,惟见新月,寄托了诗人对远人(妻子爱人)的思念;对月怀人,新月如妻子峨眉。
(3)杨柳引发诗人思念远人,芙蕖明艳动人又让诗人思念远方的妻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
【明】李攀龙
风城杨柳又堪攀,谢脁西园未拟还。
客久高吟生白发,春来归梦满青山。
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
闻遣鹿门妻子在,只今词赋且燕关。
【注】①王世贞,字元美。这首诗是李攀龙在王世贞的宴席上写给谢茂秦的诗作。
(1)简析“满”字在领联的表达效果。(3分)
(2)本诗体现了谢茂秦的哪些形象特点?(2分)
(3)作者对友人谢茂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述。(3分)
14.
(1)谢茂秦久客他乡、年事已高,因此思乡之情十分浓稠。
(2)文才高超。不慕功名。广交朋友。
(3)寄寓了作者对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却终究要归隐山林的挽留、不舍之意。
14.阅读两首《早梅》,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①,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自古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两首咏梅诗,都侧重写一个“早”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的“早”是如何体现的。(4分)
(2)两首诗的题目虽同为《早梅》,表达的感情却有同有异,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4分)
14.(1)张诗用比喻的手法,先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最后照应首句,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把梅比作雪),突出凌寒独开的丰姿的梅之“早”。
齐诗通过数词“一”表现梅开之“早”。梅花开了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答出手法的,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共4分)
(2)相同之处:都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高洁品格。
不同之处:张诗在赞美梅花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初见水边盛开早梅的惊喜之情;齐诗在刻画梅花傲寒的品行,素艳的风韵的同时寄托了诗人自己的志向。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0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4. 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 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 “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之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是实写,写内心的__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15. 本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6分)
14.A,E 题中A项前四句主要抒发伤春之情,人生短暂系过度解读;E项“豪放词风”错。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15.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2分)→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2分)→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早 行
杜牧①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注】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句诗人写上马启程以后,让马自己自由自在地前进,写出诗人早行时内心的惬意。
B.“数里未鸡鸣”紧扣标题,走过了数里,还未听见鸡鸣,突出了早行时环境清冷孤寂
C.“林下”和“叶飞”采用互文的手法,把行旅者早行时睡意绵绵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来。
D.第五、六句诗人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将自己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感受。
E.尾联写诗人和僮仆之间的对话。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的回答令人深思。
15.结合诗中的内容,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
【解析】A“内心的惬意”理解错误,D远近结合的手法错误,只有远景描写。
【答案】A D
【答案】前三联通过自己身处的环境来写早行,用环境渲染出早行时的前路漫漫、思绪纷乱、孤独寂寞心理状态。尾联用这种与僮仆之间近乎玩笑般的对话作结,反映出了自己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