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4~15题。
楚 宫①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的植物。
14.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并融进了对唐朝统治者直接无情的鞭挞。
B.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读之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C.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易招回。
D.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情调一变,由前文的压抑悲伤转变为激越高昂。
E.全诗以景写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
15.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4.A、B (A项“对唐朝统治者直接无情的鞭挞”错,既不“直接”也不“无情”,而是含蓄婉转地抒发; B项从“枫树”“女萝”来看,意境并非“衰败”。)
15.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首联清深如泪的湘波、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都蕴含着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尾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③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④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首联中“恨”“泪”两字,悲痛地哀悼屈原,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诗人也是借此批判唐朝的统治者。
(每点2分,概括1分,简单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五)古文阅读(11分)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庭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14.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15.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为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14.B、E[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15.[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用“敢惜”“长策”(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致酒行①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
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E.“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4.BE(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B“困不归”应是寓含困顿羁旅、异乡漂泊的辛酸之意。E“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
15.①通过主父偃屡遭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
②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的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辛酸。
③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政治出路不特一途、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
④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一点2分,任三点得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题。
大麦行①
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
B.一、二两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麦收时节却无欢乐景象,反而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C.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D.七、八两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明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10.D (D项分析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也使用了明喻的手法错。)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11分)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AD(A “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唐朝时候是游赏胜地。经眼:从眼前经过。翡翠:翡翠鸟。麒麟:石麒麟墓饰。
13、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14、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3、CE(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C中的“且”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刘诗中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小堂和苑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其次,“物是人非”也不准确,主人逝去小堂荒凉破败,墓冢无人管理,石雕麒麟倒卧在地,这些都不能说是物是人非,而是物人两非。)
14、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的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荣枯,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作者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此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写出当年豪华不在,引发了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C.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两两对照,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包含主题。
D.这首诗将属于空间和属于时间的词交错运用,毫无重复之感,是因为这些词语都环绕着“滕王阁”这一中心运用。
E.末尾两句问句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完全相同。
12.此诗颔联(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11. D A。(答D 3分,答A 2分,答E给1分。B“迂回委婉”改成“开门见山”。C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E“意境完全相同”过于绝对)
12.【参考】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或:“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赏析夸张手法也可以,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七八两句直抒胸臆、以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13.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2.(4分)B、D (B项清新绮丽错;D项尾联没有直接抒情、议论 ,答对一个给2分,)
13.(5分)①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如前两联写水寒彻骨,冷风如刀割 ②表达了对战死将士的同情,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反对情绪。尾联描写“白骨”森森,胡乱散落在蓬蒿之间。(情感+诗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注意:14题答案涂在答题卡73题位置】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5.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14.CD(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错,这句诗写炉火燃尽的情景;D项,借代错)
15.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
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注意:14题答案涂在答题卡73题位置】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5.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14.CD(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错,这句诗写炉火燃尽的情景;D项,借代错)
15.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
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