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早兴
唐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注】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5.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5分)
14.B(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感觉到了湿气;活泼的小鸟在窗前叽叽喳喳地欢叫着,似乎是传递着春天到来的喜讯,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两句通过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这一主旨的同时,有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B 项错在“清晨兴旺之景”,颔联是在写“早”,暗示春的讯息。)
15.(5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醒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时节,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对“头仍重”,值此酒意未尽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漂浮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在写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11分)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 本诗抑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1).DE D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的异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异:《泊岳阳楼下》中,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
点睛:情感分析,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5.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14 C E 15.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2分)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2分)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虎视眈耽。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释】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C.《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E.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均可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1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14、B、E(选B给2分,选E给3分)(B凄切苍凉之景 理解有误,从“潺浚”、“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哀情。E、《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塞上曲》壮怀激烈,并不“苍凉悲切”)
15、答案示例: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 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 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②不同之处:《渡》诗 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 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塞》诗整首诗都洋溢这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
【评分说明】本题6分,答出相同之处3分,答出不同之处3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15.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B E(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等。B.“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15、答案: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黄斌老画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作者自道。②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美。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电所惊。作者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AE
(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参考译文:
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__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赏析: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解答】A“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是借代而非借喻;E.“以乐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哀情”.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结合注释①,再联系诗句“同云深处望三关”,遥望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的“三关”,诗人自然是 “断肠山又山”,表现出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悲痛之情,“三关”可望而不可及,隐含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消除此恨难”的意思是“要消除这__的愤恨千难万难”,表现诗人了不忘国耻;“几时鸾辂还”,“鸾辂”运用的借代手法,指徽、钦二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什么时候能回来呢”,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期盼能够收复失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4.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E.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5.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
14.AC
15.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4~15题。
楚 宫①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的植物。
14.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并融进了对唐朝统治者直接无情的鞭挞。
B.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读之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C.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易招回。
D.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情调一变,由前文的压抑悲伤转变为激越高昂。
E.全诗以景写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
15.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4.A、B (A项“对唐朝统治者直接无情的鞭挞”错,既不“直接”也不“无情”,而是含蓄婉转地抒发; B项从“枫树”“女萝”来看,意境并非“衰败”。)
15.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首联清深如泪的湘波、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都蕴含着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尾联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③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诗人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④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首联中“恨”“泪”两字,悲痛地哀悼屈原,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诗人也是借此批判唐朝的统治者。
(每点2分,概括1分,简单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五)古文阅读(11分)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庭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14.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15.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为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14.B、E[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15.[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用“敢惜”“长策”(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致酒行①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
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E.“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4.BE(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B“困不归”应是寓含困顿羁旅、异乡漂泊的辛酸之意。E“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
15.①通过主父偃屡遭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
②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的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辛酸。
③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政治出路不特一途、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
④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一点2分,任三点得6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