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23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24 ~26题。(16分)

(甲)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5“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2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24.A( 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A。)

25.B (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

26.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8—9题。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

晁补之

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

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

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注】绍圣元年,宋王朝政局大变,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8.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描绘了一幅凄寒、悲凉的秋晨郊野出行图。“晓路入西郊”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晓”突出了作者出行之早;“新霜着鬓毛”中的“新霜”突出天气之凄寒,烘托作者悲凉的心境。

9.①仕途坎坷之悲。作者受朝局的影响,被调出京师,仕途多舛。②行路艰难之苦。天气凄寒,生活贫困的作者却不得不辗转天涯。③思亲怀乡之痛。临行前,慈母为自己披上远行的衣袍,如今离家越来越远,思亲之情越来越强烈,不禁泪如泉涌。

【备注】作者受朝局的影响而被贬出京,在旅途中想到自己贫苦的处境,加之寒意袭人,孑然一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到家中的亲人,忆起慈母为自己披上远行衣袍的情景,作者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不禁潸然泪下。作者的感情缱绻,凄婉幽咽,而诗中也借“新霜”“野静” “天寒”等荒寒的景象来渲染烘托作者此时的忧伤之情,大大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11分)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2.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有少数四句或多于八句,但不常见。

B.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诗人将孔巢父比作陈琳,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孔巢父的思念之情。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

E.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13. 本诗颈联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2. AB(选对其中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解析】A项“也有少数四句”错,四句是绝句;B项“表现诗人对孔巢父的思念之情”错,应是“仰慕之情”。

13. 想象(联想)、衬托(反衬)。(2分)“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联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1分)“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写出当地的荒凉寂寥(1分)此联通过想象和衬托手法有力的烘托出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 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作者曾经到过秋浦,故地重游,倍感亲切,表达了对秋浦的喜爱之情和亲切之感。

C. 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后者写出过“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等名句。

D. 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 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4. A、C(选A得3分,选C得2分)【解析】B项,作者是“梦里重来”,并不是真的曾经到过此地;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5.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B.“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D.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

E.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15.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6分)

14.C D(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C.“已经”错,诗歌是说“尚可持”,即希望局势还能挽回;D.“表明了作者……的不满”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意在反衬人们下棋的专注,连时间都忘了)

15.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韧。(3分)作者通过比喻、用典、对比来刻画。把弈棋者的心比作“蛛丝”,足见其心思之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 写弈棋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用只剩一眼的危急情形和弈棋者的努力构成对比,突出弈棋者坚韧。(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蓟北归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E.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15.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B、D(B,2分;D,3分。B项“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理解有误;D项“以动衬静”不正确。)

15.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2分)异:高诗尾联“谁怜”与“独”字,渲染诗人“不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苏词无半点哀情,以形象的描画,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每点2分,共4分)

【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一年(733)闰三月,唐军大败于契丹和奚。该诗作于这年冬天,诗人自蓟北南归,回忆起这惨痛的教训,感慨庸帅误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诗。

词句注释:⑴蓟(jì)北:指蓟门以北。蓟门,在今北京西南。⑵驱马:驰马。⑶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⑷豁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⑸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⑹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⑺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主要内容:《自蓟北归》是唐朝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言辞悲壮、苍凉,画面苍茫、旷远,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之情。

白话译文: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文学赏析: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诗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

14、B、

15、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于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释】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C.颔联描写金陵的繁荣盛况。“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看到荒冢上远近高低尽是挺拔的松楸,六朝的宫殿高高低低。

D.颈联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石燕和江豚,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唐汝询说:“千官有冢,六代无宫,惟馀石燕江豚,作雨吹风而己。”在这里烘托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E.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只有青山和洛阳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和六朝相同。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5.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6分)

4、CE

试题分析:C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 E“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

5、“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把江上自然的风云晴雨的变化写作由石燕、江豚带来,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技巧点拨】解题格式: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李白也曾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名,都出典于《庄子•逍遥游》中。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的前途不可估量。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 CE (C项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E项“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误。)

1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卢陟:韦应物的朋友。中/华-资*源%库

10.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5分)

1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10.(5分)

①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2分)

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

③营造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2分)

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1分)               (共5分)

11.(6分)①对卢陟的关切之情;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               (6分。每点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