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8.请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6分)
9.两首诗的三、四句共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赏析。(5分)
8.周诗描写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写—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3分,共6分)
9.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周诗通过写蝴蝶陶醉、留恋于春光中.写出了作者的陶然之情。赵诗通过写“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老之将至的愁绪。(手法1分,分析各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睛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8.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9.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8.分别是“明”和“出”。因为这两个字能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的勃勃生机。诗人极目“野望”,只见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9.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从而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中间四句具体写所见的景色,最后两句写农忙时节人物的活动。整首诗格调清新、明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8.该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第三联上下两句中可供选择的词有形容词“白”“碧”“明”和动词“出”,从诗人描绘的景象看,“白”和“碧”体现水清山洁的特点,“明”“出”更富动态感,写出了雨后山水的勃勃生机。
9.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全诗尤其是尾联的意象、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概括出图景特点,然后联系全诗的思想情感分析出尾联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诗阅读(共6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3-4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天气和时间,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4.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3.A 4.D
22.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1)颔联“千峰共夕阳”中“共”字用得巧,试做赏析。(3分)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2. (1)“共”有“一同、一起”之意,千峰一同在夕阳照耀下,呈现出色彩艳丽、气象万千之态,宛如一幅色彩鲜明的夕阳秋峰图,透露出诗人旅途孤单、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的孤寂之情。
(2)表现了诗人对旅途跋涉劳顿的慨叹,对日后仕途坎坷的忧虑。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旅途山远草深、露重湿衣的清冷秋景来抒发孤独、惆怅的心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④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南连武功山。②太白,太白星。③天关,作者想象中的天界门户。④武功,武功山。
8.“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9.“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几句作者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8.(5分)(1)拟人,(1分),太白星同他攀谈,并愿意为他打开天界门户。(1分)(2)以虚写实。(1分)作者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倾谈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峰高耸入云端雄姿。(2分)
9.(6分)(1)幻想神游天界,远离人世,表现出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之情。(2分)(2)理想不得实现、不被重用的苦闷之情。(2分)(3)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对光明理想世界的憧憬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潸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11.CE 12.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潸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11.CE 12.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4.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__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15.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6分)
14. A E(4分,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4分)
15.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2分)→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2分)→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部;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 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 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14.D E(D项2分,E项2分)
15.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2分)。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2分);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2分)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C选项中”雨里”一作”雾里“,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E选项中“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结合“无斗战”“醉向酒家眠”等,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作用结合全诗分析。
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另一说指摇橹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柳宗元的名诗《江雪》中所表达的主旨与此诗具有相似之处,且两首诗的格调与意境完全相同。
15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渔夫形象?诗人在渔夫身上寄托了那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
14. C E 答对C得3分, 答对E得2分 分析 C项格调没低沉; E项意境不同,而且《江雪》格调略低沉。
15,本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而又远离俗世的高洁的渔翁形象。(1分)
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体现了他的悠闲与高洁;诗歌中的五六句中“天际下中流”“云相逐”欸乃②一声等句体现他寄情山水的洒脱与闲适。(3分)
诗人借此表现自己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自己孤高的品格的坚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