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8. 请简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手法。(5分)
9.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分析。(6分)
8.颈联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2分),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2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1分)
9“难”。(2分,答“苦”给1分)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2分)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登润州城
丘为
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
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
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13.本诗第一联中“迷”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简要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13.“迷”,一是迷蒙:眺望远方,天色低沉,景色一片迷蒙;二是迷茫:诗人远离家乡,孤身一人,因精神无所寄托而感到迷茫。
14.抒发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之苦和思乡之愁。首联诗人登高而望,孤独迷茫之感油然而生。颔联和颈联借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孤独之情。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诗词鉴赏
(一)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2、D“漏声断”表示夜深。 13、C“清笳乱起”是现实之景;“铁骑无声”是梦境。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8.请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6分)
9.两首诗的三、四句共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赏析。(5分)
8.周诗描写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写—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3分,共6分)
9.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周诗通过写蝴蝶陶醉、留恋于春光中.写出了作者的陶然之情。赵诗通过写“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老之将至的愁绪。(手法1分,分析各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睛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8.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9.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8.分别是“明”和“出”。因为这两个字能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的勃勃生机。诗人极目“野望”,只见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9.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从而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中间四句具体写所见的景色,最后两句写农忙时节人物的活动。整首诗格调清新、明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8.该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第三联上下两句中可供选择的词有形容词“白”“碧”“明”和动词“出”,从诗人描绘的景象看,“白”和“碧”体现水清山洁的特点,“明”“出”更富动态感,写出了雨后山水的勃勃生机。
9.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全诗尤其是尾联的意象、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概括出图景特点,然后联系全诗的思想情感分析出尾联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诗阅读(共6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3-4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天气和时间,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4.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3.A 4.D
22.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1)颔联“千峰共夕阳”中“共”字用得巧,试做赏析。(3分)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2. (1)“共”有“一同、一起”之意,千峰一同在夕阳照耀下,呈现出色彩艳丽、气象万千之态,宛如一幅色彩鲜明的夕阳秋峰图,透露出诗人旅途孤单、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的孤寂之情。
(2)表现了诗人对旅途跋涉劳顿的慨叹,对日后仕途坎坷的忧虑。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旅途山远草深、露重湿衣的清冷秋景来抒发孤独、惆怅的心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④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南连武功山。②太白,太白星。③天关,作者想象中的天界门户。④武功,武功山。
8.“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9.“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几句作者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8.(5分)(1)拟人,(1分),太白星同他攀谈,并愿意为他打开天界门户。(1分)(2)以虚写实。(1分)作者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倾谈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峰高耸入云端雄姿。(2分)
9.(6分)(1)幻想神游天界,远离人世,表现出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之情。(2分)(2)理想不得实现、不被重用的苦闷之情。(2分)(3)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对光明理想世界的憧憬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潸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11.CE 12.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潸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11.CE 12.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每点2分)